急性腹泻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小儿腹泻 [复制链接]

1#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尤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因此,在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

3.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肠道SIgA及胃内酸度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4.人工喂养由于不能从母乳中得到SIgA、溶酶体等成分,加上食具极易被污染等因素,人工喂养者腹泻发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者。

5.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肠道抵御功能较差、改变饮食或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尤其以病毒、细菌为多见。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儿腹泻最为常见,其次是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等。真菌和寄生虫也可引起急慢性肠炎。

2.肠道外感染

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故当患中耳炎、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等,可伴有腹泻。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有时可同时感染肠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二)非感染因素

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性因素、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临床表现

(一)腹泻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偶有恶心或呕吐。一般无全身症状。一天大便可达十次左右,每次大便量少、呈黄色或黄绿色,粪质不多,水分略多时大便呈“蛋花汤”样。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

2.重型腹泻起病较急,除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明显的全身症状。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腹泻频繁,每天十次至数十次。大便呈黄绿色水样、量多,可有少量粘液。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等。

(二)几种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以秋季流行为主,故又称秋季腹泻。年龄以6~24个月的婴幼儿为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增多,量多,水多,呈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

2.诺如病毒肠炎全年散发,多见于寒冷季节,多见于集体机构暴发性(餐馆、托幼机构、医院、学校、军营、养老院),表现为急性起病,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常有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和肌痛。多为自限性疾病。

3.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可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夏季多见,起病急,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烦躁、甚至昏迷和惊厥等;腹泻频繁,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粘液样或脓血便,有腥味,大便镜检: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相应的致病菌(+)。

4.大肠埃希菌肠炎(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5~8月气温较高季节。起病较慢,大便呈蛋花汤样、腥臭,有较多粘液。

5.抗生素诱发性肠炎多为持续用药后肠道菌群失调而继发肠道内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某些梭状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肠炎。起病急,多见于体弱、长期应用肾上腺素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和水、电解质紊乱。大便为暗绿色水样,粘液多。

(三)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病程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以人工喂养儿多见,多与营养不良和急性期未彻底治疗有关。

(四)“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常虚胖。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护理措施

1.严格消毒隔离

防止感染传播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病情观察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患儿应多饮水,及时擦干汗液,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2)监测代谢性酸中毒及离子紊乱:当患儿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全身乏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时,医院进行纠酸及纠正离子紊乱等治疗。

(3)判断脱水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囱眼眶有无凹陷、机体温度及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的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後脫水症狀是否得到改善。

(4)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數、颜色、性状、量,记录出入量。

3.调整饮食

腹泻患儿存在消化功能紊乱,应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

(1)一般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可采用不含乳糖代乳品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3)如果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不改善,应考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回避过敏食物,也可民采用氨基酸奶粉或水解奶粉;

(4)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缩短喂奶时间,少量多次喂哺;6个月以上者,可根据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例如稠粥、碎面并加些蔬菜肉末等喂食。

4.臀部护理

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蘸干,切勿用力擦干,保持会阴部和肛周皮肤干燥。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医院儿科

出诊地点:A座门诊2层东侧儿科门诊

出诊时间:周一到周五


  
   (8:30-11:30,13:30-16:30)

咨询

来源:医院公众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