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又称保育猪,其生长发育快、对疾病的易感性高,容易发生腹泻。那么断奶仔猪为什么容易腹泻?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提升仔猪成活率呢?小编总结了10个方法帮您解决!
一、断奶仔猪容易发生腹泻的原因
1、断奶后母仔分离应激:断奶后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母仔分离,使仔猪失去了母猪的爱抚和保护,由依附母猪生活变成了仔猪独自生活,断奶后仔猪重新组群并窝,仔猪间相互争斗撕咬,再加上温度变化的应激而发生腹泻。
2、食物变化:断奶前仔猪主要以母乳为主,采食饲料为辅,而断奶后完全要从饲料中吸取营养。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为主,不含淀粉和纤维。而断奶后仔猪离开母乳,不能从母乳中获得蛋白质,而是来源于饲料中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淀粉和多糖为主,不含乳糖,脂肪含量低,并在饲料中含有仔猪几乎不能消化的粗纤维,因而使得仔猪发生腹泻。
3、消化机能不全:断奶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酶不足的应激。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导致腹泻。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了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4、免疫功能低:由于精神、环境、饲料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断奶后,使原本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此时又有所降低,降低了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二、养殖户常用的10个断奶仔猪饲养方法
1、为了缓解母仔分离应激,断奶后维持三不变,即:原饲料(哺乳仔猪料)喂养1-2周、原圈(将母猪赶走,留下仔猪)、原窝(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圈、调群)。
2、为了缓解食物变化与消化机能不全,断奶后继续饲喂原来的教槽料或优质的保育料1~5周,缓解仔猪的断奶应激。断奶后5-6天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实行少喂多餐(一昼夜喂6-8次),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
3、由于断奶仔猪免疫功能低,断奶仔猪进入保育舍前,要对保育舍内、外进行彻底清扫、洗刷和消毒,杀灭细菌;仔猪进入保育舍后,要定期消毒(每周2-3次),及时清理粪便、尿等污物;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4、昼夜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并在断奶后7-10天内的饮水中加入新霉素、水溶性电解质等,促使仔猪采食和生长,防止仔猪喝脏水,引起腹泻。
5、若原窝仔猪过多或过少时,需要重新分群,可按其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分群分栏,同栏群仔猪体重相差不应超过1~2千克。把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分成小群进行饲养,合群仔猪会有争斗位次现象,必须进行适当看管,防止咬伤。
6、每天检查仔猪的采食、饮水、健康状况,及时处理病、残、死猪。按程序及时进行防疫、用药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实行全进全出制管理,防治疾病在猪群之间的传播。
7、要特别防止大肠杆菌引起的猪水肿病、断奶仔猪腹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引起的肺炎、呼吸困难,沙门氏杆菌引起的副伤寒、败血症,链球菌引起的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及关节炎以及断奶后多发性全身消瘦综合症。对于发病猪要隔离治疗,特别照管,连续治疗3-4天仍无明显效果者予以淘汰捕杀。
8、保持适宜密度,并群时夜并昼不并;要特别注意防止咬尾、咬耳等异食癖现象。
9、调教管理:新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区还未形成固定位置,要加强调教训练,使其形成理想的睡卧及排泄区,这样,既可保持栏内卫生,又便于清扫。训练的方法是:排泄区的粪便暂不清扫,诱导仔猪来排泄,其他区的粪便及时清除干净,当仔猪活动时对不到指定地点排泄的仔猪用小棍轰赶并加以训斥。当仔猪睡卧时,可轰赶到固定区进行,经过1周的训练,可建立起定点睡卧和排泄的条件反射。
10、设铁环玩具:断奶仔猪常出现咬尾、吸吮耳朵与包皮现象,主要是因刚断奶的仔猪企图继续吮乳造成的,也有因为饲料营养不全、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引起的。防止的方法是在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的同时,为仔猪设立玩具,分散其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