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称之为腹泻。其本质是多种因素引起肠道蠕动加快,结肠对水分回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如解液体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
腹泻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超过两个月者属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发生的原因:
1.肠道疾病:常见的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
2.急性中毒:食用毒蕈、桐油、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如砷、磷、铅、汞等引起的腹泻。
3.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慢性腹泻的发病原因:
1.消化系统疾病: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后胃酸缺乏等;肠道感染如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鞭毛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肠道非感染性病变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肠道肿瘤如结肠绒毛状腺瘤、肠道恶性肿瘤。
2.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尿毒症、放射性肠炎等。
腹泻的特点及意义:
1.起病及病程:急性腹泻起病骤然,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消化功能障碍、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等。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在进食后24小时内发病,每天排便数次甚至数十次。
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慢性改泻表现为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也可带粘液、脓血,多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等。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粪便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结肠病变疼痛多在下腹,便后疼痛常可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小克认为不论发生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都应查明原因后进行合理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文章来源小克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