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并多伴有呕吐的综合征[1]。病毒感染引起小儿腹泻病占其发病原因的80%,常见有轮状病毒、肠道病毒等;也可由细菌致病(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杆菌等);真菌感染多发生于长期用激素、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2];此外,肠道寄生虫,肠道外感染亦可引起腹泻;非感染因素,如喂养不当、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小儿腹泻[3]。
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包括:液体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即液体疗法)、中成药、西药等。考虑到小儿的年龄及身心状态,治疗的难度都比较大。
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严重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4],儿童严重急性腹泻对于医疗保健系统和患者家庭造成了严重负担。每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约有60万死于轮状病毒感染[5]。轮状病毒最早由Bishop等于年发现,为呼肠孤病毒科双链无包膜RNA病毒[6]。病毒基因组包括11节双链RNA,编码6个结构蛋白(VPs)和6个非结构蛋白(NSP)。外层蛋白VP4(糖蛋白)和VP7(蛋白酶切割蛋白)能导致人体产生中和抗体;VP6蛋白是病毒颗粒中间层的一个组分,具有抗原性并决定轮状病毒A~H组和亚组的特性[7-8],它们被用来研究和确定轮状病毒的不同毒株以及这些毒株的类型及其随着时空变化的规律[6]。A、B、C组轮状病毒均可导致人类胃肠炎发生[7],其中A组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水样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体[7]。基于目前全国范围内轮状病毒的流行状况报道较少,民众对轮状病毒的了解还不够多,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的意识也有待提高。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联合全国多家单位参与了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项目[9],旨在建立我国的基于症候群的病原学监测实验网络,对具有腹泻症候群的临床病例开展轮状病毒等十余种肠道病原体的监测[10]。
耿启彬[10]等于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安徽、山西、广西、海南和西藏)选取医院对“腹泻症候群”病例开展轮状病毒监测。结果显示:在例儿童腹泻病例中,轮状病毒总检出率为22.9%,年龄分布中1-2岁和6月龄至1岁儿童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9.0%和26.1%。轮状病毒在冬季检出率最高(39.4%),时间分布提示夏季检出率最低(9.9%)。地区分布提示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8.0%和27.0%。A组轮状病毒为常见的血清型(95.1%),其中G9P[8]、G1P[8]和G3P[8]最为常见,分别占39.5%、16.8%和9.9%。年以来,G9P[8]逐渐成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流行株。据悉,近年G8等既往检出率很低的少见血清型也被报道在马来西来、印度、孟加拉国和日本发现,且占相当比例,提示持续不继地监测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是非常必要的。[11]
轮状病毒易传染的原因为:①轮状病毒第一轮状病毒非常稳定,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月。轮状病毒病例(有症状者)在腹泻前2天就会开始排出大量病毒。出现症状后的10天,仍可以持续排毒。此外,轮状病毒的携带者(无任何症状)也会排出病毒。②轮状病毒传染性极强。每克大便含有的病毒数量超过亿个,而只要10-个病毒颗粒即可造成感染。且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人与人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在家庭、幼儿园里,很容易在短期内造成暴发。因此,规范消毒和接种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目前国内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罗特威(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RotaTeq(默沙东公司)、Rotarix(葛兰素史克)。其中,Rotarix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简称:GSK)生产,可预防的病毒种类涵盖广,包括国内最为常见的G1P[8]、G2P[4]、G3P[8]、G4P[8]、G8P[4]、G9P[8]、G9P[4]、G9P[6]、G12P[6])等九种类型。Rotarix总共需要接种2剂,第1剂接种时间为出生后6个星期。根据香港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其保护效果甚至可以高达%。目前Rotarix只有香港地区已经引进,内地尚未上市。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内地没有上市的疫苗,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奔赴香港接种。由于疫苗市场鱼龙混杂,建议大家在接种疫苗时,优先选择来自信誉良好的大型药企生产的,如GSK。GSK是百年名企,拥有丰富的科学遗产,并有五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GSK在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胃肠道/代谢四大医疗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领先水平,在疫苗领域和抗肿瘤药物方面也雄居行业榜首,大家可以安心选择其生产的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