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出现消化不良时,任何产品都不如这一招
TUhjnbcbe - 2024/12/29 19:10:00

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宝妈认真按照教科书或某育儿专家推荐的时间计划表,进行所谓“科学”的方式喂养孩子。

“7点了,该喝奶了!”

“10点了,该吃点心了!”

“11点半了,该午饭了!”

........

图片源自网络

结果是,孩子对食物发生了变化。由开始的规律饮食,渐渐变得抗拒,对食物开始挑挑拣拣,最后干脆拒绝不吃。

同样的喂养方式,为何别家孩子吃的美美的,而自家孩子出现的不同的结果?

很明显,消化能力不同导致。

除了对食物的不同反应外,还总结了10条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

1.特别容易干呕、吐奶

2.容易打嗝

3.有地图舌

4.口腔异味重

5.舌苔白厚或者黄腻

6.肚子胀

7.大便酸臭(喝奶的宝宝便便有奶瓣、泡沫)

8.大便中能见到食物,比如吃青菜拉青菜,吃萝卜拉萝卜

9.容易积食性发烧(手脚热、呕吐)

10.睡觉不安稳(比如容易踢被子、到处翻滚)

家有宝宝的不妨对照下,如果中的条数越多,程度越重,说明宝宝的消化能力相对越差。

孩子消化不良怎么办呢?

市面上也有很多助消化的产品,可以说眼花缭乱。比如山楂、鸡内金、健脾散、益生菌、补锌、补酶、推拿按摩等等,但是发现,有些孩子补充儿童益生菌后见效,有些无效;有些孩子艾灸神阙中脘穴有帮助,有些孩子无效;有些孩子喝山楂水见效,有些孩子无效。

这说明什么呢?

消化不良其实是比较笼统的说辞。有些孩子是可能因为缺消化酶所致,有些孩子是可能因为胃酸分泌不足所致,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肠道蠕动能力弱所致,有些孩子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所致,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缺锌影响味蕾所致,有些孩子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而产生消化不良,原因并不单一,所以如果没有缺乏专业的辩证能力,很难一步到位的帮助改善,或者投入的时间、金钱成本较高。

相比产品,回归“以人为本”的饮食更重要

呦,12点了,该吃饭了。“该”是后天意识,带有强迫性。守着饭点吃饭的人,它是“以食物为本”,而饮食的第一个目的其实是:以人为本,找到自我,观察自己什么时候饥。

生理学告诉我们,在进食后,胃排空的时间4-6小时,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因此,吃肉后至少6小时内你不需要进食。食物通常在小肠停留3-8小时,在大肠停留10-15小时。所以,胃肠彻底排空需要17-29小时,平均23小时,近乎一昼夜。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实行一日一餐,就有希望使胃肠彻底排空。

虽然幼儿的胃比成人小,进食相对易消化,意味着可能并不是近乎一昼夜才能彻底排空,但是饭点过度频繁,肯定很难胃排空。胃既然没有排空,怎么会容易饿?孩子并没有饿,下一饭点又继续进行,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孩子肯定容易出现消化不良。

“以人为本”的饮食,没有所谓的饭点,饿了吃,是最好的!

孩子会不会因饿伤身呢?

《中国饮食文化史》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我们祖先在汉代以前一日两餐,上午10-11点一餐,下午3-5点一餐。汉代以后,上层社会流行一日三餐,民间大多依然一日两餐。

这个在今天的广西巴马,生活着很多百岁老人,被誉为“长寿村”,至今保留着一日两餐,显然没有饿坏伤身一说,不然怎样如此高寿呢?

再想想我们古人,通常现采现吃,没有食物储备,饿一饿肯定是家常便饭。长久下来,我们的骨子里其实已经刻录了某种基因。

现代研究表明,人体的细胞里有一种生物钟基因BMAL1,它编码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燃烧,其水平白天低而晚上高,上午10点-下午3点之间最低,晚上10点后大量释放。提示我们远古时期,祖先们的进餐时间可能集中在上午10-下午3点。

也就是说一日三餐是一种习惯,一日两餐可能是一种智慧,一种由进化和基因决定的养生和长寿智慧。所以偶尔的饿一饿并无关系,特别是已经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孩子们,更无须按着饭点进食。

相信“以人为本”的饮食,可以直接解决多数的消化不良。如果这一招并没有见效,那么可能与食物类型有关。

比如同样一杯牛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充分消化,因为孩子体内的乳糖酶有差异。有些孩子本身缺乏乳糖酶,那就算饿着肚子吃也会引起乳糖不耐受式的消化不良。

比如同样是蔬菜水果,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个原则,越自然的养殖环境、饲料,越自然的种植方式,人工加工痕迹越少,我们(特别是孩子们)的身体会更乐意接受。

最后:请学会观察

观察不要让孩子吃多,也不要让他们过于饥饿;观察孩子吃了什么食物会发烧、会睡不好觉、会腹泻、会吐,吃什么会身体比较健康。

按照书上的方法喂养都不如“饿了吃,困了睡”、“多动多吃、少动少吃”、“不想吃就饿一饿”的简单原则管用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出现消化不良时,任何产品都不如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