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高、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虽然口服补液盐(ORS)广泛应用、母乳喂养率也有所提高、营养和卫生保健措施得到改善,该病致死率明显降低,但仍是我国儿童常见病及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还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和过多经静脉补液等问题。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年版)》,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治水平。
指南共通过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入院标准、治疗、中医药治疗及预防与控制等九大模块进行讲解。
下面对抗菌药物应用及经静脉补液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对于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原则是:
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继续适量饮食,合理用药。
(一)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补液方式分为口服补液、静脉补液和鼻饲管补液。口服补液: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同样有效,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及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患儿、休克或意识改变、口服补液脱水无改善或程度加重、肠梗阻等患儿。
鼻饲管补液:推荐应用于无静脉输液条件、无严重呕吐的脱水患儿。
(二)抗感染治疗
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常为自限性,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且不应使用抗菌药物。水样便腹泻者(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不用抗菌药物。伴明显中毒症状且不能完全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重症患儿、早产儿、小婴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应使用抗菌药物。黏液脓血便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
寄生虫所致腹泻病少见。蓝氏贾地鞭毛虫和阿米巴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替硝唑;隐孢子虫感染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予大蒜素等治疗。
真菌性肠炎应根据病情酌情停用原用抗菌药物,并结合临床情况考虑是否应用抗真菌药物。
原则上首选口服给药,下列情况推荐静脉给药:
①无法口服用药(呕吐、昏迷等);
②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发热;
③脓毒症、已证实或疑似菌血症;
④新生儿和<3个月婴儿伴发热。
对于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除西医疗法之外,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治,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同时配合小儿推拿、灸疗法等外治法。详见其他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