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哪些?
1、过度肥胖,脂肪过多
肥胖的人体内脂肪较多,脂肪消耗缓慢容易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这样就可能患脂肪肝。
2、减肥过度
为了减肥成功,人们可能会节食或不吃,以此来消耗体内脂肪。由于减肥过度,体内脂肪在短时间内会消耗严重,新陈代谢产生许多的自由基。为了缓解这些自由基,肝内具有抗氧化和解毒功效的谷胱甘肽消耗过多,这样也会损伤肝脏,同样容易导致患脂肪肝。
3、长期喝酒,酒精刺激导致脂肪肝
经常喝酒的人容易伤肝。酒精会破坏蛋白质,影响肝脏的新陈代谢。肝脏代谢功能变差,脂肪就分解缓慢,慢慢就会造成肝脏脂肪堆积过多,变成脂肪肝。
4、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身体营养过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而且营养物质不容易分解完全,这样就会导致脂肪沉积。而另一方面,营养不良同样可能引起脂肪肝。营养不良会导致肝脏蛋白质缺乏,影响肝脏新陈代谢功能,脂肪不能及时被分解就会出现沉积,这样就导致了脂肪肝。
5、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导致脂肪肝的原因有几种:
1、高血糖促进了脂肪的转化。
2、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了缓解能量供应,血液中大量的脂肪被分解,游离的脂肪酸容易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6、药物副作用导致脂肪肝
吃药过多产生副作用,会破坏蛋白质甚至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少了,分解作用变差,脂肪不能及时分解就可能变成脂肪肝。
生活中得了肝炎,肝细胞要肿胀、坏死,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加工”,会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病人会有腹泻,腹胀。
肝脏分泌和产生胆汁的功能减弱,不能正常地消化脂肪,因此会出现厌油腻。因肝细胞肿胀,会导致肝炎病人的肝内胆管受到压迫,导致出现排泄胆汁的受阻,引起血液里的胆红素会明显改变升高。那么就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素要通过肾脏排泄才行,这时候患者病人就会出现小便发黄,甚至深如浓茶;血胆红素从皮肤粘膜溢出,人体就会出现黄疸,病人可感觉皮肤瘙痒;由于胆汁从大便排出减少,病人的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变成灰白色,医生称之为“陶土便”。
肝脏细胞中神经的分布通常会在肝脏外面的肝包膜,在发生肝炎时一般会肝脏肿大、肝包膜和炎症组织如果发生粘连,那么就会出现肝区疼痛,导致在工作劳累后更加明显。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可出现“肝掌”和“蜘蛛痣”。肝掌是手掌双侧的大鱼际、小鱼际及手指掌面充血发红,就像涂了一层胭脂。蜘蛛痣由于小动脉分支扩张,样子很像蜘蛛故得名。用铅笔或牙签按压小蜘蛛的中心点时,蜘蛛的细脚就会消失。肝掌和蜘蛛痣的形成是由于肝脏灭活雌激素的功能下降。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升高,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男性可能出现乳房女性化。由于病人的肝脏对黑色素的灭活减少,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
肝炎时,免疫功能会下降或紊乱,易发生各种感染(如感冒、带状疱疹、腹泻等)或并发免疫系统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牛皮癣等)。同时,受病毒和免疫影响的脾脏会伴随肿大。
肝脏是制造凝血因子的场所,严重肝病时,凝血因子减少,病人可表现凝血困难和出血。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形成肝脏假小叶、结节、逐渐发生肝硬化。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内毒素血症和血氨升高,甚至肝性脑病(肝昏迷)。晚期还可出现少尿、无尿的肝肾综合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
案例:黄疸值13.6就要住院治疗?
早上接到客户宝宝出生第9天,黄疸值前一天14.1,今早13.6,医院开出入院通知,宝宝的爸爸觉得这个数值不算高,不想让宝宝住院接受蓝光治疗,打电话来问我们的意见。
说实话,接到这种电话,最头大。按理说,我们只是母婴护理机构,必须遵医嘱,这是基本原则。但是,这种情况就让宝宝住院进行蓝光治疗又实在如鲠在喉。因为,黄疸是新生儿过度治疗的“重灾区”,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住院治疗对接下来的宝宝护理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尤其对母乳喂养,几乎是灾难性的。
宝宝住院期间,院方往往采用人工喂养,很多宝宝在出院后,会出现乳头混淆的情况,不愿再吃母乳了。因为缺少吸吮刺激,妈妈的泌乳也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一些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会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一位清华毕业的父亲,在与我们“复盘”讨论他严重牛奶蛋白过敏宝宝护理案例的时候,一直后悔,如果宝宝当时没有因黄疸问题住院治疗,是不是有可能避免严重过敏问题。
到底有没有关于黄疸治疗的国家标准?
黄疸到底要多高才住院?医院的标准为什么不一样?有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呢?
年,国内最权威的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明确提出:我国欠缺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希望能有个本土化的诊治方案。也就是说,至今没有标准。这也医院对新生儿黄疸入院标准的不一致。
其实,年之前,我国最权威的儿科学书籍中,关于黄疸的诊治标准就不统一。
《实用儿科学》建议12mg/dl就开始光疗,20~25mg/dl考虑换血;《中华新生儿学》建议15~18mg/dl为光疗指征。并且,这些书多半没有提到随着出生时间变化,光疗干预标准是否也跟着变,数值基本是一刀切的。
年后,国内权威书籍中诊治方案基本统一,也考虑到日龄不同,光疗标准的问题,不过数值过于保守,比如正常足月新生儿产后超过72小时,教科书提出12.9mg/dl诊断病理性黄疸(也有教科书提出12mg/dl),15mg/dl考虑光疗,17mg/dl必须光疗,22mg/dl光疗失败考虑换血治疗。
国内诊疗的参考数值主要依据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年美国的一份调查资料发现95%以上的新生儿总胆红素不超过12.9mg/dl,这个数值在世界上流通了挺多年,尽管有很多不符合的情况出现,不过人们还是乐意遵照执行,因为毕竟有一个参照标准。
可能因为医患关系紧张,生怕出现医疗事故,国内的儿科医生几乎都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过一个”的原则在诊治,只要达到照蓝光标准,照光说一不二。
其实,国际上一份涵盖了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研究表明,在出生后96小时,40百分位数值为12.4mg/dl,75百分位为15.2mg/dl,95百分位为17.4mg/dl。
这意味着,如果按这个标准,60%的孩子被认为需要医疗介入,25%的孩子需要照光治疗!
关于黄疸的最新诊断标准
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的新的诊疗标准。客观地来说,目前这些诊治标准并不能精准地区分生理和病理情况,也没考虑到不同国家人种差别和喂养方面的国情,但就目前而言,美国儿科学会的标准已经是目前世界上相对最安全,又最大程度减少过度医疗的标准。
图: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标准(35周)
从上图可以看到,美国儿科学会的这个标准较之前有了明显放宽!生后4天的正常足月的孩子,黄疸指数超过17~18需警惕,结合出生月龄和其他表现考虑照光,超过20需要照光;生后5天以后的正常足月的孩子,胆红素超过18~19需警惕,考虑照光,超过21需要照光。
争议:通过黄疸值来划分生理性、病理性黄疸已经不流行了
有专家认为,如果可以确认是母乳性黄疸,即使黄疸值很高,也没有太大危害;一些病理性黄疸,不怎么高也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溶血性黄疸,胆红素很低就能出现核黄疸;乙肝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有些黄得非常不明显,甚至胆红素水平正常;至于先天性胆道梗阻,一开始是正常的,后来才慢慢黄起来……这些生理、病理因素,有时还交互重叠,难以区分。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不再使用“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等说法,并试图弃用黄疸数值判断疾病的方法。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