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的病证。西医学中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肿瘤及药物相关性肠炎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1、本病的历史沿革
泄泻,首载《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有”鹜溏”、“餮泄”、“濡泻”。“注下”等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泻”。“清气在下,则生餮泄”。《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金匮真言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泄”之说:”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并分为虚寒、实滞、气利三种类型。文中说:“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则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指出实证下利,用通因通用法。
晋.王叔和《脉经》说:“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脉大数者死”。对于从脉学上认识泄泻的诊费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有“泄泻叙论”不仅外邪可致泄泻,情绪失调也可引起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泄泻》将泄泻分为五种:”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妙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然分利之法,“惟暴注新病者可利,形气强壮者可利,酒湿过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实热闭塞者可利……若病久者不可利,阴不足者不可利,脉证多寒者不可利,形气虚弱者不可利,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务必察其所病之本”,否则”愈利愈虚”。
明.李中样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治泄九法,文中说:”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一曰升提,……一曰清凉,……一曰疏利,……一曰甘缓,……一曰酸收,……一曰燥脾,……一曰温肾,……一曰固涩”.”夫此九者,治泻之大法……”。对临床有实用价值。
清代诸家论述泄泻的文献很多,如吴谦的《医宗金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张璐的《张氏医通》等,综观其论,皆宗《内经》之旨,并有所发挥,在病因上强调湿邪致泄的基本原理,在病机上重视肝脾肾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绪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是泄泻的主要病因。
2、肠为泄泻的病位所在,脾为主病之脏。与肝肾密切相关。
3、脾虚湿盛为泄泻的主要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4、迁延日久,泄泻由实转虚,脾病及肾,虚实之间互相转化,夹杂。
1、中医辨证,针药论治
1、寒湿困脾证
证候: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自觉胃脘寒,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木香)
加减: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发热、头痛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天枢双、中脘、气海、内关双、足三里双)加三阴交、阴陵泉。
2、肠道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腹痛,烦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加减:肛门灼热加金银花、地榆、槐花;嗳腐吞酸、大便酸臭加神曲、山楂、麦芽。
中成药:枫蓼肠胃康颗粒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加合谷、下巨虚。
3、食滞胃肠型
证候:泻下大便臭如败蛋,或伴不消化食物,腹胀疼痛,泻后痛减,脘腹痞闷,嗳腐吞酸,纳呆,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方药:保和丸(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脘腹胀满重者加大黄、枳实;兼呕吐者加砂仁、紫苏叶。
中成药:保和丸.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加建里、内庭。
4、脾气亏虚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稍食油腻则便次增多,食后腹胀,纳呆,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白扁豆、山药、莲子、薏苡仁)
加减:泻势严重加赤石脂、诃子、陈皮炭、石榴皮炭;肛门下坠加黄芪、党参;畏寒重加炮姜。
中成药:参苓白术颗粒。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加脾俞、胃俞。
5、肾阳亏虚证
证候:晨起泄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大枣、生姜)
加减:中气下陷,久泻不止,加黄芪、党参、诃子、赤石脂;小腹冷痛加炮附子、肉桂;面色黧黑,舌质瘀斑者加失笑散。我常用四神丸加四君子治疗此证,名曰四神君。
中成药:四神丸。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加关元、食窦。
6、肝气乘脾证
证候:泄泻伴肠鸣,腹痛,泻后痛减,每因情绪不畅而发,胸胁胀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白芍、白术、防风、陈皮)
加减:情绪抑郁者加合欢花、郁金、玫瑰花;性情急躁者加炒栀子、丹皮、黄芩;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煅龙骨、珍珠母。
中成药:痛泻宁颗粒。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加期门、太冲。
7、水饮胃肠证
证候:形体消瘦,肠鸣漉漉有声,便泻清水,或大便呈泡沫样,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濡滑。
治法:健脾利湿,前后分消。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已淑苈黄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防已,椒目,葶苈子、大黄)
加减:腹中攻痛者,加白芍,乌梅。
中成药:温脾止泻丸。
针灸:王乐亭老十针(足三里双,内关双,天枢双,上脘,中脘,下脘,气海。)
8、瘀阻肠络证
证候:泄泻日久,泻后有不尽之感,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不欲多饮,舌质暗红,脉弦小涩。
治法:化瘀通络,和营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当归,五灵脂,白芍,蒲黄,元胡,川芎,干姜,肉桂,没药,小茴香)
加减: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加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或用燮理汤。
中成药:结肠宁灌肠。
针灸:辜老调理脾胃8针,可加三阴交,血海。
1、预防调摄
1、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
2、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冼,要养成饭前便后冼手的习惯。
3、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灸烤肥甘厚味.
4、若暴泻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等以养胃气。若虚寒泄泻,也可以淡姜汤饮水思饮之,温以振脾阳,调和胃气。
5、饮食清淡易消化,忌粗糙纤维饮食,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慎用水杨酸、肾上肾皮质激素等西药。
五、临床医案
本人临床医案一:吴某,男,44岁,监狱看守员,海口市人。年8月28日初诊。主诉:随时都感到有便意10年。诊时见证: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经常感到有便意,但上厕所时则拉不出大便,饮食正常,大便时溏时干,腹部隐隐作痛,曾用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舌质红苔薄,脉弱。中医辨证为腹痛,为寒热错杂,气滞血瘀所致。方用燮理汤加减:牛蒡子15克,淮山15克,银花15克,白芍30克,桂枝10克,甘草15克,川连6克,三七3克,木香6克,每月1剂,水煎服,复渣。经服药20剂后诸症消失,迁延20年痼疾冰释。
本人临床医案二:吴某某,女,29岁,职员,海南籍。年1月15日就诊。病历号:.肠鸣腹泻2天。
患者于1月13日早因饮食不节后出现肠鸣腹泻,为水样便,伴口臭,无明显腹痛,自行口服蒙脱石散止泻治疗,效果不佳,1月14日下午出现腹泻加重,泻下不止,伴腹痛,排便后腹痛缓解,于1月15日来我科就诊。症见:肠鸣腹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伴口臭,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感,粪便无赤白粘液,舌红苔黄腻,脉滑,诊为泄泻(肠道湿热证),予针灸调理脾胃8针,针刺中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用电针疏密波20分钟,TDP照射脐部。中药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2袋,黄芩2袋,黄连2袋,白头翁2袋,鸡蛋花2袋,马齿苋2袋,木香袋2,秦皮袋2,甘草2袋,共3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患者15日针灸完腹泻立即减少,当日服完中药腹泻即止,口臭改善,仍肠鸣矢气多。16日患者痊愈。(王宏杰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