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专家简述:慢性肠炎的临床上非常多,很是常见,开始患者不愿治疗,因为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身体渐瘦才愿意治疗,到这个阶段,病情基本稳定,病机为:脾肾阳虚,运化不良。病情缠绵,遇到饮食油腻,嗜食生冷,反复发作。所以纠正脾肾阳虚状态是治愈慢性肠炎的关键。为此,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前人的经验。于年即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应用于临床,疗效神奇。
中医对慢性肠炎的病机认识:
1、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
2、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导致清浊不分,升降失和,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泄泻为标。
3、病势:本病的发生是以先天之气不足、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气机升降逆乱为主,渐及它脏,脏腑失调。以泄泻、腹痛、肠鸣为临床特点。
4、发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肾阳不足、肝失疏泄,致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泄泻。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一、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辨证要点:
1、辨病缓急: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日久,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证为主。或病久及肾,出现五更泄泻,腰膝怕冷,是命门火衰,脾肾同病,治疗则脾肾同治。
2、辨病重:一般泄泻,若脾胃不败,饮食如常,多属轻证,预后良好。若泄泻不能食,形体消瘦,泄下无度;或久泻滑脱不禁,致津伤液竭,则每有亡阴、亡阳之变,多属重证。《中藏经》说:“病洞泄不下食,脉急则死。”可见能食与不能食,对于权衡泄泻的轻重有重要意义。
3、辨寒虚: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畏寒胀冷,顽固不化,手足欠温,多属寒症。
4、辨兼挟症:泻而兼有恶寒自汗、发热头痛、脉浮者,为挟风;泄泻发生在炎夏酷暑季节,症见身热烦渴、头重自汗、脉濡数,为挟暑;泄泻而兼脘腹痞闷,嗳腐酸臭,为挟伤食。
二、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辨证: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1、脾胃虚弱:久病不愈或寒湿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脾为中土,喜燥恶湿,主运主升。胃乃腑脏,喜润恶燥、主受纳主降。两者相辅相成,一纳一运,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吸收转运水谷功能。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致气机逆乱,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肠腑混浊而下,遂成本病。
2、肾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又为命门之火脏,主一身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气血、脏腑的功能。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致脾肾阳虚,阴寒积盛,胃关不固,中气下陷,运化失司,久泻不止,疼痛缠绵,致发本病。
三、中医对慢性肠炎的分型:
1、腹泻型:泄泻、大便不成型、腹痛、、粘液便、脓血便、肠鸣及排便不畅、不尽、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恶寒、头昏等症。(此型最易治疗,一般20-60天可根治)
2、便秘型:大便秘结,如羊屎样,排便不畅、不尽,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长期腹泻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胀贫血等症,易恶变。(治疗一般30-60天)
3、腹泻便秘交替型: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治疗一般20-60天)慢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某些病原体感染、遗传基因及精神因素有关,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带粘液和脓血,患者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调理阴阳,就能从根本上治疗肠炎。
四、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辨证论治:
1.湿热型:
治法:清热解毒、清肠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蒲公英、银花各15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晚分服。
2.瘀毒型: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桃仁、红花各10克,赤芍、丹参各15克,木香、川连各6克,红藤20克,白头翁30克,,枳实、三棱、莪术各12克,救必应、八月札各15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晚分服。
3.脾亏肾虚:
治法:健脾固肾,收涩止泻,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北芪、党参各20克,炒白术、云苓各15克,生山药、生薏仁各30克,肉豆蔻、陈皮各10克,罂粟壳、淡吴萸各5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芡实、五倍子各12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晚分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