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症状
1.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2.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病因与分类: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①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②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③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④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度脱水、甲状腺炎⑤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⑥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⑦皮肤病变:广泛性皮炎、鱼鳞病⑧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⑨物理及化学损害: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⑩自主神经功能性紊乱:
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C②中等度热:38.1°C~39°C③高热:39.1~41°C④超高热:41°C以上
3.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4.张弛热:又称败血热型。体温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5.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关节肿痛)
7.发热的伴随症状: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
8.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①血管壁功能异常②血小板异常③血小板功能异常
9.咳嗽与咳痰:金属咳
10.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炎、肺脓肿、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胆道出血、胃癌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血的颜色
鲜红
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柏油样变)
无、若咽下血量较多是可有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11.呼吸困难的病因:①呼吸系统疾病:气道阻塞、肺部疾病、胸壁、胸廓、胸膜腔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膈运动障碍②循环系统疾病:肺淤血导致左心衰,循环瘀血导致右心衰,心脏填塞③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④神经精神性疾病⑤血液病: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2.腹痛病因:1)急性腹痛:①腹腔器官急性炎症②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③脏器扭转或破裂④腹膜炎症⑤腹腔内血管阻塞⑥腹壁疾病⑦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痛⑧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腹痛
2)慢性腹痛:①腹腔脏器慢性炎症②消化道运动障碍③胃、十二指肠溃疡④腹腔脏器扭转或梗阻⑤脏器包膜的牵张⑥中毒与代谢障碍⑦肿瘤压迫及浸润
12.腹痛的发生机制:①内脏性腹痛②躯体性腹痛③牵涉痛
13.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umol/L(0.1~1mg/dl)。胆红素在17.1~34.2u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u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14.三种黄疸的鉴别
分类
病因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
溶血性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蚕豆病、蛇毒、毒蕈等
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疼,不同程度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茶色),严重可有急性肾功衰竭;
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
非结合(++)结合(-)
(UCB增加明显CB基本正常)
肝细胞黄疸
由各种致肝细胞损害的疾病引起,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皮肤、粘膜由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瘙痒。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
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
非结合(+)结合(+)
(UCB、CB均增加)
胆汁淤积性黄疸
(1)肝内性:
①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
②肝内胆汁淤积: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等阻塞所引起。
皮肤暗黄,胆道完全阻塞者颜色呈深黄色,甚至黄绿色,伴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色浅或白陶土色
胆红素定性试验:
非结合(-)结合(++)
(CB增加明显)
15.头痛的病因:1)颅脑病变:①感染:脑膜炎、脑炎、脑脓肿②血管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③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瘤④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⑤其他:偏头痛
2)颅外病变:①颅骨疾病:颅骨肿瘤②颈部疾病:颈椎病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④其他:眼耳鼻齿导致头痛
3)全身性疾病:①急性感染:伤寒、流感②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③中毒:铅中毒、酒精中毒④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
4)神经功能症: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16.意识障碍的病因:1)重症急性感染:败血症、肺炎、伤寒
2)颅脑非感染性疾病:①脑血管疾病:脑出血②脑占位性疾病:脑肿瘤③颅脑损伤:脑震荡④癫痫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
4)心血管疾病:重度休克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低钠血症
6)外源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
7)物理性及缺氧损害:高温中暑、触电、高山病
17.意识障碍临床表现(名解)
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次入睡
2)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谵语:是一种一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第二篇问诊
1.叩诊音(填空):清音、浊音、鼓音、实音、过清音
2.面容与表情(名解):
①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煽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②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目光暗淡、表情忧虑。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严重过结核病等。
③贫血面容: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表情疲惫。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贫血。
④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突出,目光炯炯,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⑤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3.步态(名解):
①蹒跚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行。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等。
②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双脚擦地,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帕金森患者。
③间歇性跛行: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进。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4.皮疹(名解):
①斑疹: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突出皮肤表面。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
②玫瑰疹:为一种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约为2-3cm,为病灶周围血管扩张所致。检查时拉进附近皮肤或以手指按压可是皮疹消退,松开始又复出现,多出现于胸腹部。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
③丘疹:局部颜色改变外,病灶凸出皮肤表面。见于药物疹、麻疹及湿疹等。
④斑丘疹:在丘疹周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见于风疹、猩红热和药物疹。
⑤荨麻疹:为稍隆起皮肤表面的苍白色或红色的局限性水肿,为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各种过敏反应。
5.皮下出血:①小于2mm的称为瘀点②3~5mm称为紫癜③大于5mm称为瘀斑④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6.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
7.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发生机制与蜘蛛痣相同。
8.淋巴结肿大病因及表现
1)局限性淋巴结肿大:①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炎症初始,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②单纯性淋巴结炎:为淋巴结本身的炎症。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呈中等硬度,有触痛,多发生于颈部淋巴结。
③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
④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可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
2)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①感染性疾病;
②非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9.瞳孔正常直径为3~4mm
10.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颅内有病变
11.舌(名解):
①草莓舌:舌乳头肿胀、发红类似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
②牛肉舌:舌面绛红如生牛肉状,见于糙皮病(烟酸缺乏)
③镜面舌:亦称滑面舌,舌头萎缩,舌体较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④毛舌:亦称黑舌,舌面敷有黑色或黄褐色毛,故称毛舌。见于久病衰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生长)的患者。
12.胸廓:
①扁平胸:为胸廓呈扁平状,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亦可见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
②桶状胸:为胸廓前后径增加,有时几乎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筒状。见于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亦可发生于老年或矮胖体型者。
13.呼吸节律:
①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由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②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14.语音震颤的临床意义:
1)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①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④胸膜显著增厚粘连⑤胸壁皮下气肿
2)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①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因肺组织实变使语音颤传导良好,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大片肺梗死等②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性浸润并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使语音震颤增强,如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
15.正常呼吸音有以下几种: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ha);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fu-fu)
16.湿罗音: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痰、黏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壁因为分泌物黏着而闭陷,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启充气所产生的爆破音。
17.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鉴别
1)通常情况下①S1音调较S2低,时限较长,在心尖区最响;S2时限较短,在心底部较响;②S1至S2的距离较S2至下一心搏S1的距离短。
2)复杂的心律失常时③心尖或颈动脉的向外搏动与S1同步或几乎同步,听诊的同时利用左手拇指触诊颈动脉搏动判别S1更为方便④当心尖部听诊难以区分S1和S2时,可先听心底部即肺动脉瓣区或主动脉瓣区,心底部的S1与S2易于区分,再将听诊器体件逐步移向心尖部,边移边默诵S1、S2节律,进而确定心尖部的S1和S2
18.S2(第二心音)分裂(填空):①生理性分裂②通常分裂③固定分裂④反常分裂
19.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正常血流呈层流状态。在血流加速、异常血流通道、血管管径异常改变等情况下,可使层流转变为湍流或旋涡而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索等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
①血流加速②瓣膜口狭窄③瓣膜关闭不全④异常血流通道⑤心腔异常结构⑥大血管瘤样扩张
20.脉波:
①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或存在血液分流、反流所致。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②交替脉:系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一般认为系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心室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肺动脉高压)。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③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正常人脉搏强弱不受呼吸周期影响。
21.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人常每分钟4~5次
22.肌力的记录分级:采用0~5级的六级分级法①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②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③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④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⑤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⑥5级,正常肌力
23.浅感觉(填空):痛觉,触觉,温度觉
24.深感觉(填空):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25.Babinski症(名解):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近足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6.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27.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成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细胞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28.红(右臂)黄(左臂)黑(右腿)绿(左腿);Ⅰ右Ⅲ左;
29.P波(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①形态:钝圆形②方向:Ⅰ、Ⅱ、aVF向上,aVR向下③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0mv④时限:≤0.12s
30.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0.12~0.20秒
31.QRS波群(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①时间:0.06~0.10秒②振幅:RV1≤1mvRV5≤2.5mV
32.Q波:I、II、V4~V6导联主波:向上;avR、V1导联主波:向下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Q波小于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33.ST段(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为一等电位线,ST段可以稍微受到干扰
上/下移:≤0.05mV
34.T波(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①方向: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V6向上,aVR向下②振幅: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35.Q-T间期(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①时间:0.32~0.44秒②QTc<0.44秒
36.左心室肥厚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电压增高:
胸导:RV5、RV6>2.5mv;RV5+SV1>4.0mv(男)或>3.5mv(女)
肢导:RⅠ>1.5mv;RavL>1.2mv;RavF>2.0mv;RⅠ+SⅢ>2.5mv
(2)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
(4)继发性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37.右心室肥厚心电图特点:
(1)RV1/SV1≥1、RV5/SV5≤1
(2)RV1+SV5>1.05mv;RavR>0.5mv
(3)电轴右偏
(4)右胸导联继发性ST-T改变:ST下移,T波倒置
38.临床上最容易出现心脏下壁心肌梗死,坏死型Q波判断部位Ⅱ、Ⅲ、aVF
39.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1)超急性期(超急性损伤期),数分钟内
§高耸的T波(心内膜下缺血)
§ST段斜型抬高(损伤型改变)
§Q波未形成
(2)急性期:数小时或数日
§病理型Q波出现
§ST段抬高
§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由内膜延至外膜)
(3)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型Q波存在
§损伤型ST段恢复至基线
§T波倒置由深到浅
(4)陈旧期(愈合期)
§坏死型Q波残留
§损伤型ST段恢复基线
§缺血型T波正常或双向、倒置
40.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
①期前出现宽大、畸形QRS波,QRS间期≥0.12s;
②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③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2倍;
41.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V1导联明显
②房颤波的频率为-次/分
③RR绝对不齐,QRS波不增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