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猪场腹泻的情况非常普遍。能引起猪腹泻的病因很多,归结起来有营养、环境、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许多猪场在发生腹泻之后,由于不了解引起猪腹泻的原因而盲目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时间,提高猪的死亡率,影响猪场的出栏率,降低猪场的经济效益。为此,小编特整理了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各养殖户参考。
一、营养性腹泻(或乳猪补料诱导性腹泻)
临床特征:仔猪活泼,有饮食欲,无全体症状,仅是腹泻消化不良的稀臭粥状粪便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7-10日龄、断奶后1周的仔猪
发病原因:维生素缺乏、矿物元素缺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过高、电解质不平衡等。
防治:重在预防,1.减少日粮抗原(天然酪蛋白或蛋白质过高)过敏反应;2.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和维生素;3.注意饲喂方式,换料的过渡;4.创建适宜的饲养环境,加强仔猪免疫力(来源:爱母猪)
二、环境性(饲养管理、应激等)
临床特征:与其它腹泻拉稀相似
流行特点:气温骤变、冬春季节多发,发病速度快,大小猪均有发生
发病原因:饲养管理(卫生环境差,寒冷潮湿、防疫及消毒制度、母猪产后饮水不足、母猪无乳、奶水中炎性因子等)、应激(换料、断奶、转群、冷应激和密度应激等)等
防治:做好室内保温工作,改善饲养制度(如饲喂方式、饲料过渡等),做好仔猪抗应激预防保健(来源:爱母猪)
三、轮状病毒病
临床特征: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仔猪呕吐、腹泻,粪黄白色或黑色,较腥臭,呈水样或糊状
流行特点:新疫区偶见暴发,多为散发,多见早春和晚冬寒冷季节,10-56日龄,以10-28日龄仔猪更易感染
发病原因:轮状病毒引起
预防:猪轮状病毒病预防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一般的兽医防疫措施、增强和的抵抗力。在流行地区,可用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油佐剂苗于怀孕母猪临产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注射部位在后海穴(尾根和肛门之间凹窝处)皮下,每次每头注射0.5毫升。弱毒苗于临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肉注射1次,每次每头1毫升。同时要使新生仔猪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发病和减弱病症。
治疗:猪轮状病毒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发现立即停止喂乳,以葡萄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葡萄糖43.20克、氯化钠9.20克、甘氨酸6.60克、柠檬酸0.52克、柠檬酸钾0.13克、无水磷酸钾4.35克溶于2升水中即成)给病猪自由饮用。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来源:黔农网)
四、猪传染性胃肠炎
临床特征:乳猪呕吐、水样腹泻,脱水,死亡或成僵猪。成年猪症状轻重不一,有的症状不明显,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流行特点:冬春寒冷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均有发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传播速度很快。50%左右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断奶、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后都为良性经过。潜伏期很短,呈散发性或流行性。
发病原因: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和鼻分泌物及呼出气体中排出病毒。
预防:1.勤打扫圈舍,清理干净病猪排泄物等,确保环境优良。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或50%百毒杀按1:的比例彻底喷洒消毒1~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或1%~3%漂白粉溶液。每次消毒后,用清水冲洗1~2次。
2.冬季每10d对圈舍消毒1次,1%百毒杀按1:的比例、强力消毒王按1:的比例或过氧乙酸按1:的比例对猪体进行喷洒消毒。猪场周围环境和地面做到每周消毒1~2次,消毒后喷撒“护舍安”,促进舍内微生态菌群平衡,改良猪舍环境,干燥抑菌除臭,避免病原扩散。同时杜绝非工作人员入内,防止外来病原侵入。
3.冬春寒冷季节气温温差大,随时注意调整圈舍内温度,勤换垫料并随时加厚或使用保温设备进行保温,确保保育舍和育肥舍舍温分别保持在32和26℃以上。
4.引进种猪或仔猪时,严格做到猪场净化4~6个月、传染性胃肠炎症状消失2个月和血清监测为阴性后方可引进;引进后要隔离观察2~4周,确认无疫情后方可混群饲养。
5.疫苗接种
1)妊娠母猪分2次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即在产前60d和15d,经后耳穴分别注射3mL弱毒冻干苗和2mL灭活菌苗,仔猪通过吸入母乳增强免疫力。
2)1~2日龄、体重10~15kg及50kg以上的仔猪分别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0.5、1.0、2.0mL,确保6个月有免疫力。
治疗:针对病猪(特别是发病仔猪)不同症状,认真分析,对症治疗,及时做到全群投药。
1)一般患猪。发病初期,将羽份鸡新城疫Ⅰ系苗用mL蒸馏水稀释(注意现配现用),仔猪、生长猪、育肥猪注射剂量分别为3~5、7~10和15~20mL,1次/d,连用2d。干扰诱导效果明显。
2)母猪。妊娠母猪尚未感染时,在产仔2周前,将感染猪的肠道组织粉碎、拌匀后进行饲喂,使母猪接触强毒,增强产仔期免疫力。同时加强管理,确保母猪在产后3周具有抵抗力。
3)育肥猪。能采食和饮水的猪,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葡萄糖及补液盐,连饮5d;kg饲料中加入0.4%~0.6%黄芪多糖、2~6g灵芝多糖或10g金丝桃素等抗病毒的中药,连喂1周。若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除及时补充水分外,按照0.3%的比例将小苏打混入饲料饲喂。
4)仔猪。对呕吐的仔猪:肌肉注射VB1注射液2~5mL/头,2次/d,连用2d。对耳、鼻、四肢下部青紫的仔猪: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5mL,2次/d,连用2d。对脱水的仔猪:灌服葡萄糖和氯化钠水溶液补充体液,每次20mL,5次/d;或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冷开水mL配成口服液,让仔猪自饮;或链霉素30万~50万IU、庆大霉素4万~8万IU,混合溶解后灌服,2次/d,连服2~3d;或使用氟哌酸散0.3~0.5g/kg体重,温水溶解后灌服,2次/d,连服2~3d。对严重脱水和不能饮水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采用地塞米松2~3mg,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75mL,VBmg,VC50mg,磺胺间甲氧嘧啶钠mg;或地塞米松2~3mg,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75mL,VBmg,VC50mg,链霉素万IU,1次/d。对不吃不喝的仔猪:肌肉注射痢菌净注射液,2mL/头,并内服黄连素片,1~2片/次(每片0.5g),2次/d,连服2~3d。为防止2周龄以下仔猪发生继发感染,可口服磺胺脒0.5~4.0g、次硝酸铋3~5g、小苏打2~4g的混合液,也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2~4mg/kg体重,2次/d。(来源:猪e网)
五、猪流行性腹泻
临床特征:乳猪呕吐、水样泻,脱水,死亡或成僵猪,成年猪轻度水样泻或一时性软便。
流行特点:多在冬春季,夏季也有发生,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传播较慢,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腹泻症状也轻。
发病原因: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
预防:1.做好栏舍的清洁卫生、消毒、干燥、通风、防寒保暖工作。2.做好前期的大肠杆菌疫苗接种;怀孕母猪产前1一个月注射,断奶后的育肥猪每年9、10月份注射,注射部位最好是交巢穴。3.也可以用丙球蛋白(人用针剂)。
治疗:1.停料一天,水中加入补液盐、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粘均泻康+银藿泻痢清等饮水、拌料。
2.肌注,氨基比林+恩诺沙星+痢菌净+病毒灵,重症加入阿托品盐酸消旋菪碱或东良菪碱混合注射,另一边注射维丁胶性钙+VB12
3.用鸡新城疫疫苗注射,羽份/头。
4.吃奶仔猪的处理方案:A.母猪注射鱼腥草20ml+氨苄西林2g+缩宫素3ml;B.仔猪腹腔注射5%葡萄糖35ml+庆大霉素2ml+地塞米松1ml+维生素C2ml(注射仔猪的倒数第二排奶头,每边注射20ml)
六、猪瘟(烂肠瘟)
临床特征:病猪背弓、拱地;可视粘膜苍白;脓性结膜炎;口腔溃疡,公猪尿道口坏疽,体表贫血背景下大量出血点。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发病原因:猪瘟病毒引起
预防:1.要制订防疫计划,认真搞好春秋两季的定期免疫接种和平时新增猪只的免疫,杜绝迟免、漏免。猪瘟疫苗接种后4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仔猪最好在断奶后接种免疫,在哺乳期接种免疫不可靠,因哺乳仔猪带有母源抗体干扰。
2.定期开展免疫监测(至少1年1次),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如经多次免疫后抗体检测均呈阴性猪。
3.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4.做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
治疗:目前该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通过免疫接种、开展免疫监测,增强猪只对猪瘟病的免疫力。
七、猪圆环病毒病
临床特征:被毛粗糙,皮肤苍白,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呼吸过速或呼吸困难,嗜睡,腹泻,可视黏膜黄疸,咳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常突然死亡,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断奶后2~3天或1周的仔猪容易感染。急性发病猪群中,病死率可达10%,耐过猪发育不良,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和病变。
发病原因:猪圆环病毒引起
预防:1.做好栏舍的清洁卫生、消毒、干燥、通风工作。2.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提升断奶仔猪的重量。3.做好免疫,PCV2的发生还需要另外的条件或共同因素才得诱发临床症状,做好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和蓝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确保胎儿和哺乳期仔猪的安全是关键;圆环病毒活跃猪场的仔猪于10-14日龄接种圆环病毒疫苗1次。
治疗:目前该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采用免疫接种预防;发病猪主要采用替米考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多维和维生素C粉,提高机体抵抗力。(来源:陈彩云兽医师)
八、伪狂犬病
临床特征:出现抑郁、呕吐、发抖、腹泻,有的后退、转圈等神经症状。
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季节,乳猪阶段易感染。
发病原因:疱疹病毒I型引起
预防:母猪免疫;仔猪滴鼻免疫。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九、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临床特征: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排粪失禁,脱水消瘦,衰弱死亡。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1周龄以内仔猪易发,以第一胎母猪产仔或环境卫生差的发病率高;日龄越小的死亡率越高。
发病原因:大肠杆菌引起
预防:1.母猪健康是前提,在乳腺发育期至大围产期结束,按正确合理的饲喂程序进行饲喂并补充抗病营养(包括肠道、免疫及生殖营养),促进乳房发育,提高非特异抵抗力与特异性抵抗力水平,保证奶水质和量。
2.环境控制是关键,做好产房大环境的控制,控制产房温湿度与洁度,保持产房温度25℃、湿度65~75%并作产房卫生工作;重视仔猪保温(仔猪出生第一周保温箱温度保持在33℃,以后每周下降2℃)。
3.做好仔猪护理与保健,做好新生仔猪护理工作包括正确接产、剪牙断尾、合理补料教槽,并在剪牙断尾关键点采用正确药物适时保健。
4.发病的猪场孕猪产前40天和20天各接种1次抗大肠杆菌腹泻菌苗。
治疗:1.对患病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进行隔离治疗,选用庆大霉素(25mg/kg)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4天。同时口服诺氟沙星(10mg/kg),每日2次,连用4天。
2.取大蒜15g,锅底灰60g,把大蒜捣成蒜泥同锅底灰均匀混合,加水拌成糊状,每次6g,连服3天。
3.对腹泻严重的仔猪,用口服补液盐兑水饮服,补充体液,缓解脱水症状。
4.给母猪服用猪痢停30g,分两次拌料服喂,连用2天。(来源:爱母猪、猪OK)
十、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
临床特征: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10-20日龄仔猪易发,饲养管理及卫生差,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等状况多发,病程2-10天。
发病原因:大肠杆菌引起
预防:1.母猪健康是前提,在乳腺发育期至大围产期结束,按正确合理的饲喂程序进行饲喂并补充抗病营养(包括肠道、免疫及生殖营养),促进乳房发育,提高非特异抵抗力与特异性抵抗力水平,保证奶水质和量。
2.环境控制是关键,做好产房大环境的控制,控制产房温湿度与洁度,保持产房温度25℃、湿度65~75%并作产房卫生工作;重视仔猪保温(仔猪出生第一周保温箱温度保持在33℃,以后每周下降2℃)。
3.做好仔猪护理与保健,做好新生仔猪护理工作包括正确接产、剪牙断尾、合理补料教槽,并在剪牙断尾关键点采用正确药物适时保健。
4.母猪产前15天、产后7天各进行一次轮状病毒弱毒苗注射,对白痢防疫也有作用,由于这两个病常并发。
治疗:参考黄痢治疗方法。
十一、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
临床特征:多见慢性结肠类型,与肠型猪瘟相似,有的呈急性败箅血症,经2-6天死亡。仔猪顽固性腹泻,粪便粘稠,呈暗绿色。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多见于多雨潮湿季节,1-4月龄猪易发,多见于营养、卫生差猪场流行。急性病例呈现败血症,慢性病例常出现坏死性肠炎。
发病原因:猪沙门菌引起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防止传染源的侵入。
2.搞好栏舍卫生,保持栏舍干燥。
治疗:1.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mg,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mg,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4-6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天;
2.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20-40mg,加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千克体重4-8mg,混合后分成2份,每天2次,连用7天。或用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mg,首次加倍,连用4-7天;
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mg,每天分2次喂服,连用7天。
十二、猪痢疾(猪血痢)
临床特征:流行初,未显症状突然死亡。多数不同程度腹泻,先拉软便,渐为黄色稀粪,内混粘液或血。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49-84日龄猪易发,先急性爆发,后为慢性,不易清除。
发病原因: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
预防:1.防止从病场购入带菌种猪;如果引入,猪只须隔离观察和检疫。
2.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处理好粪便。
治疗:治疗及时,做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1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g加10%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g、毒克杀g,混合拌料1吨,连用5-7天。
或者痢菌净、林可霉素,肌肉注射或内服,每天一次,连用3-5天为一疗程。药物应交替使用,以防抗药性的产生。应用0.5%痢菌净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5mg。一般仔猪注射5mL,克郎猪注射l0mL,育肥猪注射20mL,每天注2次,连注2-3天。(来源:猪OK)
十三、红痢(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临床特征:发病急剧,仔猪出生后1天内就可发病,排出浅红或红褐色稀粪;或混合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和气泡,变成“米粥”状粪便。病猪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有的病猪呕吐、尖叫,出现不由自主的运动。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较多,1-3日龄猪易发,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发病原因:C型产气荚膜梭菌,也称魏氏梭菌引起
预防:孕猪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肌注红痢菌苗1次。
治疗:1.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隔离发病猪,全场栏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1次/d,连续l0d,消毒药可用5%的烧碱溶液、20%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饲槽、饮水用具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病死仔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深埋或烧毁。
2.对能够及时发现的病猪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高热、严重腹泻、脱水的仔猪采取耳静脉输液,每头仔猪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mL配VC5mL+青霉素80万U+3mL安乃近,0.5%甲硝唑注射液l00mL,2次/d,连续输液2~3d(也可使用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头孢菌素类等,配合甲硝唑溶液灌服,一般2-3次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对脱水严重但能排尿的仔猪,可辅助加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l00mL加入10%氯化钾7mL,有助于仔猪体质恢复。(来源:厚森生物高效养猪中心)
十四、猪球虫
临床特征:母猪正常,乳猪排灰黄色水样恶臭粪便,PH7-8,有的与便秘交替发生。
流行特点:8-9月份,湿热环境易发生,虽然该病也见于3日龄的乳猪,但一般发生在7~21日龄的仔猪,发病仔猪消化道疾病,腹泻,消瘦及发育受阻。
发病原因:球虫引起
预防:母猪产前2周或1周驱虫。
治疗:治疗时可选用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氨丙啉。还可以用百球清(5%混悬液)治疗猪球虫病,剂量为20~30mg/kg,口服,可使仔猪腹泻减轻,粪便中卵囊减少,对仔猪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来源:牧宝兽药饲料招商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