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医大师张琪论治慢性肾衰竭八法
TUhjnbcbe - 2021/5/3 12:36:00

1.芳化湿浊法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部分之功能。饮食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下送小肠“泌别清浊”,其中的精微部分,通过脾之散精以布散全身,脾所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所以称之为后天之本。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由于脾的运化输布,肺的通调水道,肾的气化蒸腾和三焦的疏泄决渎,其中尤以脾的运化功能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气衰败,则运化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正常分布,湿浊内生,弥漫于三焦,使升降逆乱清浊混淆。慢性肾衰竭临床以恶心呕吐、胃脘胀满、口气秽臭、头昏沉、烦闷、舌苔白腻、脉缓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表现乃“脾为湿困”症候,必须以化湿醒脾以解除脾困为主治疗。适用于慢性肾衰竭辨证属于湿邪中阻、脾阳不振,而呈现胃脘胀满、呕吐、恶心、头昏身重、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缓等症候者。

2.化湿浊,苦寒泄热法

湿邪蕴结日久则化热,或体内脾胃素热与湿热相互蕴结则脾胃运化受阻,形成湿热痰浊中阻,此时须化湿浊与苦寒泄热合用,临床多见呕恶,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口气秽有氨味,大便秘结或不爽,或兼肢体虚肿,舌苔厚腻稍黄少津,脉弦滑等。

3.活血解毒法

慢性肾衰竭多由肾病日久,由气及血,肾络痹阻致瘀,亦可因如唐容川所谓离经之血不散成瘀。初起常由蛋白尿血尿久治不愈,逐渐出现肾功能恶化而无明显的征象,有的发病之初就可见到皮肤瘀点或瘀斑,舌体青紫,面色苍黑,肌肤甲错,脉象涩、紧、沉迟等,必须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4.清胃利湿热法

本病病机在脾之运化失常,一般不宜用甘寒药防其有碍脾之运化。然脾阴亏耗,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亦可使运化受阻,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脾胃阴亏、湿热不得运行之症,临床表现为口干舌光不欲饮,恶心厌食,饥不欲食,胃脘灼热隐痛,嘈杂,五心烦热,脉细数。口臭有氨味,鼻衄或齿衄。

5.清热利湿分消法

脾胃不和,湿热中阻,清浊混淆,水气内停,临床表现浮肿胀满,小便少,五心烦热,恶心呕吐,口干,口中氨味,舌质红苔腻,舌体胖大,脉弦滑。

6.益气血补脾肾法

慢性肾衰竭通过活血泄浊等法治疗,一般可见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病情已获得初步缓解,随之则应从本论治。如以脾虚证候为主者,当益气健脾和中治疗,临床常见有面色无华,唇淡舌淡,乏力倦怠,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泛恶作呕,便秘或腹泻,脉象沉弱,舌苔白腻等,多兼见贫血,从中医学角度则认为乃脾胃功能虚弱所致。脾在生理上,除运化水湿外,还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入胃以后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精微物质化生气血,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骨皮脉得以濡养,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唐容川《血证论》亦谓“生血之源,则在于脾胃”。慢性肾衰病机主要因素之一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气血化生乏源,而呈现贫血乏力等一系列脾胃虚弱诸症,因此,脾胃功能之强弱与本病预后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补脾胃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本病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

7.脾肾双补法

慢性肾衰竭临床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腰膝酸痛,小腹冷痛,腹泻不止,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余沥不尽,呕吐,腹胀,颜面及四肢浮肿,舌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迟弱,多由脾阳虚损及肾阳虚酿成。肾中命火为脾土之母,张景岳认为:“命火犹如釜底之薪,肾阳不足不能温化可导致泄泻、水肿等疾,命门火衰,不能生土,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清代医家沈金鳌亦提出脾肾宜双补,他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脾肾宜兼补。······肾虚宜补,更当扶脾,既欲壮脾不忘养肾可耳”。脾与肾的关系甚为密切,是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脾肾必须保持协调。“肾如薪水,脾如鼎釜”,脾的运化功能,必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化生气血精微,而肾精必须依赖脾的运化精微滋养,才能不致匮绝,如此各自维持着正常生理功能,保证机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许子士谓:“补肾不如补脾”,孙思邈谓:“补脾不如补肾”。乃各执一偏见,两者合起来则较为全面。

8.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法

慢性肾衰竭往往以脾肾两虚、阴阳俱伤、湿毒贮留、虚实夹杂出现者居多,临床呈现面色苍白,头眩,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唇淡舌淡,腰膝酸软,腹胀呕恶,口中秽味,或舌淡紫苔黄,脉沉滑或沉缓等。治应补泻兼施,正邪兼顾,必以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补与泻熔为一炉,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END▼往期精彩▼几张图带你看懂肾脏是如何坏掉的国医大师张琪论治慢性肾炎14法你有《读者》,更有读者。

?

◎编辑/排版/校对茯苓先生

◎文选自《张琪肾病论治精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张琪论治慢性肾衰竭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