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原理:试纸条上的试剂区与尿液中的生化成份反应产生颜色变化,色块颜色的深浅使它在单色光的照射下反射率不同,根据其梯度可确定尿液中生化成份含量。对多个试剂区进行测试,从而可实现对尿液中多项生化成份的检验。仪器以三种单色光对试纸进行逐项扫描,扫描系统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经处理后被单片机所接收,处理,并计算出某种颜色反射率的数值。检验目的:根据尿液理化指标的改变,协助各种相关疾病的诊断。质控品:省检验中心下发的尿液分析仪质控液标本采集:1、应留取新鲜尿,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比,急诊患者可随时留取。、用一次性尿杯,试管。3、试管上标明检验联号。4、尿液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此外还应注意避免烟灰,糖纸等异物混入。5、标本留取后应急时送检,以免细菌繁殖,细胞溶解。6、尿胆原等化学物质可因光分解或氧化而减弱。仪器校准:每天待仪器自检完毕,做标准测试,以校正仪器。操作步骤:1、通电源,打开开关,仪器开始启动,屏幕上显示“系统自检”,仪器进入自检状态。、自检结束后,进入主屏幕,在工作台前部有红色光交替闪烁,仪器处于等待状态。3、把试纸放在工作台上,并保证试纸前端同工作台的前壁接触。4、仪器判定试纸存在后,推进杆将试推进到步进板上方,步进板将试纸运送到测试位置。5、当推进杆退回原位时,放第二条试纸…这样连续推进,运送实现连续测试。6、测试结束后打印机自动测试结果。7、仪器保养:(1)测试时不要将分析仪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检条装置失灵。()经常用柔软干布清洁仪器,保持仪器整洁,如果仪器表面很脏,可用清水擦拭。严禁使用汽油,油漆稀释剂等有机溶剂会使分析仪变形,影响仪器工作。(3)液晶显示屏禁止用水擦洗,只需用清洁柔软的干布或软纸擦拭干静即可。(4)必须保持工作台清洁,每日用清水清洗工作台。注意:由于试纸的特征,应避免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工作,以免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试纸测试的理想环境温度为15-5℃)。参考范围:干化学:尿胆原:+-3.3umol/L白细胞:-胆红素:-葡萄糖:-酮体:-比重:1.-1.隐血:-PH:5.4-8.4蛋白质:-Vc:0mmol/L亚硝酸盐:-镜检:RBC:0-3/HPWBC:0-5/HP管型(透明):0-1/LP临床意义:一、比重1、反应原理:尿液比重试纸的反应原理是离子交换法,高分子电解质——甲基乙烯基醚和顺丁烯二酸的共聚体是弱酸性(—COOH基)离子交换体,而尿液中以盐的形式存在的电解质(M+X-),在尿液中离解释放出M+阳离子(以Na+为主),与离子交换体中的氢离子置换释放出H+离子,而H+离子使PH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产生颜色变化。(颜色由绿到黄的变化)、参考范围:1.-1.、临床意义:尿比重的数值与饮水量、出汗量及饮食有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由于尿液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情况下,数值介于1.~1.。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或心力衰竭时会升高,慢性肾炎、肾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多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尿崩症时会降低。当肾功能损害较严重时,会固定在1.左右。4、注意事项:a、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这些物质的存在都会影响尿液比重的测定。b、尿液分析试纸实际上测定是尿液中的离子浓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对测定结果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二、PH1、反应原理:PH试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PH的反应原理是基于PH指示剂法,目前,一般的尿液PH分析试纸中含有甲基红[PH4.(红)-6.(黄)],溴甲酚绿[PH3.6(黄)-5.4(绿)]溴百里香酚蓝[PH6.7(黄)-7.5(蓝)],这些混合的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以反映尿液PH4.5-9.0的变异范围。、参考范围:5-83、临床意义:正常尿液呈弱酸性,约为6.0,因食物的不同,PH的变化范围为4.5-8.0。吃动物蛋白多时,尿液常呈酸性,数值较低;吃蔬菜、水果多时,尿液常呈碱性,数值较高。临床上持续性酸性尿可见于高蛋白饮食、酸中毒、发热或脱水时,持续性碱性尿可见于碱中毒或尿路感染。PH测定结果的判断比其他实验结果的判断要难一些,因为尿液PH的波动幅度大而快,而正常尿和病人的尿的PH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PH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但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析,则可成为重要的资料。4.注意事项:a、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尿液PH改变。大多数情况下,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呈碱性;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液PH偏酸。b、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放置时间过长,使尿液中的二氧化碳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液PH增高。c、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泡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趋势。三、白细胞1、反应原理:尿液中白细胞测定的反应原理是是利用中性粒细胞内酯酶催化水解吲哚酚酯水解,产生游离酚,游离酚氧化偶合或与试纸中的重氮盐偶合而显色。、参考范围:0-15cells/ul3、临床意义:在各种尿路炎症情况下,尿液中都可能出现白细胞,借以判断尿液是否为脓尿或菌尿。正常情况下,如果人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间质性肾炎时,白细胞的检测结果为阳性。4、注意事项:a、分析试纸只与粒细胞浆内的酯酶起作用,因此分析试纸只能测定粒细胞,不能测定淋巴细胞,在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时,会得到阴性结果,应参考其他检测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白细胞破裂后,酯酶释放到尿液中,干化学的检测结果还能是阳性,而镜检则为阴性。b、尿液被甲醛污染,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时可出现假阳性;尿蛋白5g/l,或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先锋IV;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是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四、红细胞1、反应原理:尿液潜血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的假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产生新生态的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从显色的强度可以得知尿液中血的浓度。、参考范围:0-10cells/ul3、临床意义:a、尿液中混有0.1%以上的血液时,便呈肉眼血尿的特征,血量在此以下便只能用潜血反应或尿沉渣镜检才能证明。血尿常见于尿路炎症(急性肾炎、肾结核、尿道炎等)、结核、肿瘤,有白细胞时则表示有炎症;蛋白阳性、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管型等时,应考虑肾炎;特别是有红细胞管型时,是肾实质出血的佐证。b、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4、注意事项:a、成年女性的经血常可引起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b、分析试纸不仅可以测试红细胞,还能测试血红蛋白,因此,当血红蛋白破裂时,可引起试纸测试结果与镜检结果的不一致,应加以区别。c、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可以抑制后一步反应的进行,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因此,测试时应使用具有抗维生素C干扰能力的分析试纸。五、亚硝酸盐1、反应原理:尿液中的亚硝酸盐与试纸块中的对氨基苯砷酸或磺胺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生成的重氮盐再与试纸上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或四氢苯并喹啉-3-酚偶合生成红色的偶氮化合物(盖氏试剂法)。、参考范围:0-03、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尿液亚硝酸盐的定性实验一般为阴性。当泌尿系统受到感染时,由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还原硝酸盐生成亚硝酸盐,因此检测结果为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尿液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阳性时,预示着尿液中的细菌数量在10万/ml以上。4、注意事项:a、当尿液中缺少硝酸盐时,即使有细菌感染也会出现阴性结果;尿液在体内的留存时间太短会因为硝酸盐来不及还原而得到阴性结果。b、留取标本的样杯必须清洁,并及时送检,以免存放时间过长使细菌生长而出现假阳性结果。c、使用利尿剂后,尿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可能出现假阴性;硝基呋喃可降低反应的灵敏度;非那吡啶可引起假阳性;使用抗生素后,细菌被抑制可出现假阴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也可能出现假阴性。d、高比重尿可降低测试反应的灵敏度,尿中的亚硝酸盐离子小于1.0mg/l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六、蛋白质1、反应原理:蛋白误差法,某种特定的PH指示剂阴离子受蛋白质阳离子吸引,进一步电离,使指示剂的变色点发生改变,这种方法称为蛋白误差法。、参考范围:0-0.1g/L3、临床意义:检验尿液蛋白是临床尿液常规化学检查之一,尿液蛋白试制主要检测的是尿液中的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的蛋白质含量极少(约为30-mg),一般的常规定性方法都不能检测出来。一旦尿液蛋白含量mg/l或mg/4h尿,尿液蛋白质定性实验便呈阳性反应而称为蛋白尿。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管)损害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人体在高热、剧烈运动、心力衰竭时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轻度蛋白尿,还有一部分人在直立状态时可表现出轻度蛋白尿(称为直立性蛋白尿)。如果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提示肾脏有病变:1)肾小球性蛋白尿,为肾小球损伤所致。如损伤较轻,仅有小分子量的白蛋白滤出,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如损伤较重,大分子量的球蛋白等也同时滤出,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为肾小管损伤所致。被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如β微球蛋白),未能由肾小管回吸收而出现于尿液中。3)当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时,患者可出现高度水肿和低蛋白血症,称为肾病综合征。4)当尿蛋白总量在正常范围,而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超过15mg/L时,称为微量蛋白尿,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和大多数肾小球疾病早期有一定诊断价值。5)尿液中如掺杂有血液成分或脓液、黏液时,可出现假性蛋白尿。4、注意事项:a、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液的PH值产生变化,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特别是含有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8.0),超过了试纸本身的缓冲能力,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b、尿液分析试纸对于白蛋白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其他蛋白,因此,在尿液中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时,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可能为阴性。c、多种物质(大多为药物)对尿蛋白的测定结果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以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季胺盐、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喹啉等可使试纸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液时,测试结果会偏低。另外,大量饮水会稀释尿液,可能造成漏检。七、尿胆原1、尿胆原的反应原理:尿胆原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即尿胆原与醛缩合生成红色的缩醛化合物,既常见的欧氏试剂)。另一种是重氮盐法,即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参考范围:3.-17umol/L3、临床意义:a、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b、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加。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黄疸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②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③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4、注意事项a、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放置时间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b、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会抑制重氮偶合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当病人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假阴性。c、由于分析试纸无尿胆原阴性的梯度,因此,分析试纸不能用来检测尿胆原的减少或消失。d、尿液中的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是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等可产生颜色干扰。另外,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可抑制重氮偶合反应,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八、胆红素1、胆红素反应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氮盐作用于胆红素的中央,使其断开并与重氮盐偶合形成分子的偶氮胆红素,从而产生颜色变化。、参考范围:0-17umol/L3、临床意义: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b、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4、注意事项a、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放置时间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b、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会抑制重氮偶合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当病人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呈假阴性。c、由于分析试纸无尿胆原阴性的梯度,因此,分析试纸不能用来检测尿胆原的减少或消失。d、尿液中的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是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等可产生颜色干扰。另外,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可抑制重氮偶合反应,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九、葡萄糖1、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参考范围:0-5.5mmol/L3、临床意义a、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b、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u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4、注意事项a、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b、抗生素对班氏定糖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c、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d、试剂带采用的使酶促反应,测定的结果和温度及时间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十、酮体1、反应原理: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后者虽不属于酮类,但经常与前两者伴随出现,因而统称为酮体。反应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复合物。这种测试方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为5-10mg/dl,对丙酮的敏感度为40-70mg/dl,并且不与β-羟丁酸反应。、参考范围:0-0.5mmol/L3、临床意义: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产生过量酮体,尿酮体的检查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的诊断很有价值,可以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b、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尿。另外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多、进食少,体脂肪代谢明显增多,也能出现酮尿。c、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情况也能出现酮尿。d、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后,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能出现酮尿。4、注意事项:a、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是挥发性物质;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样必须新鲜,检测应该及时,以免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b、干化学法测定酮体时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约是丙酮的7~10倍,因此,与其他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十一、维生素C1、反应原理:尿液VC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VC的还原性,使氧化态的,6-二氯酚靛酚变成还原态的,6-二氯二对酚胺。使试纸颜色由粉红色变成无色,颜色变化的强弱与尿中VC的浓度相关。、参考范围:0-0.6mmol/L3、临床意义:a、检测尿液中维生素的含量可以测试人体的营养状况,口服维生素Cmg后,尿维生素C排泄量在15-57umol(3~10mg)每4h内为正常;大于57umol(10mg)每4h为充裕;小于17umol(3mg)每4h为不足。b、尿液维生素C降低,常见于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或坏血病。c、尿液维生素C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d、在尿液分析试纸中,VC试纸还可以判断尿液中的VC对其他试纸的影响程度。4、注意事项:a、分析试纸只能测定还原性的维生素C,可能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测试结果不同。b、在PH4.0时,尿液中的酚和巯基化合物等内源性物质可干扰测试,使测试结果偏高;另外半胱氨酸、硫代硫酸钠也干扰测试,使测试结果偏高。c、当尿液中含有氧化性物质时,可氧化维生素C,使测试结果偏低。d、维生素C在碱性尿中极不稳定,容易分解,因此尿标本应及时检测。非染色尿沉渣镜检:1、红细胞:每高倍视野见到3个以上的红细胞为异常现象.红细胞可提示肾脏和系统性的多种疾病,包括肾外伤,也可见于剧烈运动后.红细胞可见于外伤性的导尿后、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血尿可见于肾孟肾炎、肾结石、肾肿瘤和泌尿道的其它恶变、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白细胞:大量白细胞(脓尿症)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脓尿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这些白细胞多是分叶型的中性粒细胞。肾移植病人的尿沉渣中见到大量的单核细胞可提示早期组织排斥现象。、上皮细胞:大量的肾性上皮细胞可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3、细菌:正常尿液中无细菌存在。标本中大量细菌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标本中白细胞的存在有助于对污染与感染的区分。4、酵母菌:酵母菌细胞(白色念珠菌)可提示尿道念珠菌感染,特别是见于糖尿病患者。真菌还常见于女性阴道念珠菌感染者的被污染的尿液中。5、寄生虫:尿中大多数寄生虫来自粪便或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尿道寄生虫感染可与细胞的存在有关,如血吸虫。6、精虫:精虫常见于射精和性交后尿液中。7、管型: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远曲小管中形成,也可在下行Henle环或集合管中形成。管型形成的条件包括酸性环境、高盐浓度、尿流量的减少和蛋白的存在。管型是根据其内容物而命名,(如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红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梗塞、胶原组织疾病、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的肾损害的唯一指证。白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症、或肾盂肾炎的患者尿液中。由于肾盂肾炎可保持完全无症状的,尽管它可发展到损害肾组织,因此仔细检查尿沉渣中的白细胞管型是十分重要的。在某些病例中,它是无症状情况下的唯一的实验室取证。上皮细胞管型是由融化的脱层管细胞所形成。因此,偶尔见到一个或成堆的肾性上皮细胞并非异常。但是,在任何引起肾小管损害的疾病中,大量上皮细胞管型的出现可提示上皮的过度脱层,如见于肾疾病、子痫、淀粉样病变、和重金属中毒或其它毒素的中毒。透明管型形成Tam-Horsfall蛋白的凝胶体,与肾小球毛细管的损害有关,此损害使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漏出。这种损害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是暂时性的,是由高热、体位的影响(躯位、立位)、情绪压抑、或剧烈运动所致。颗粒管型-“粗颗粒”和“细颗粒”是用于形容管型内容物一细胞破碎颗粒的粗细程度的。在正常尿液中可见到一个颗粒管型。大多数情况下,颗粒管型提示肾盂肾炎。颗粒管型还见于慢性肾脏疾病。●SOP文件
移液器操作规程●SOP文件
静脉血标本采集标准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职业暴露处理程序●SOP文件
抗酸染色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
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
血涂片的制备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有用,就点一个“在看”吧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