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导致很多人忙起来都顾不上去厕所,憋便竟然成了常事。在你看来,这也许只是一个很小习惯,但长期下去,造成的伤害不可忽视。
憋便容易造成三大危害1当心结肠癌憋便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大便不及时排出,水分就会被肠道反复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排。大便中的毒素在体内积累时间过长,有害物质被肠道吸收,就会出现精神委靡不振、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肠道癌症。
2排便不畅引发昏厥除了病理性原因,一般人不会刻意憋便,临床医学硕士大仑丁说:“粪便积存在肠道里过久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积存在肠道的粪便会随着水分被不断吸收而变得愈发干硬,导致排便费力,这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突然增加的腹压和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导致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晕厥。”
3容易造成便秘总有些场合,长途乘车、上课考试等途中,不能出去方便。“排便习惯不好,大便不规律、憋便容易造成便秘,和结肠癌等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但不是决定因素。所以大家也无需神经兮兮动不动就跑厕所,几天排一次便不代表就吸收了大便中的毒素中毒了。”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马乐说。
每天排便几次正常?美国自然医学博士营养学博士吴永志公布其养生秘诀中,其中有一条是:每天保持三次大便,如果只有一次便算是便秘。
吴先生认为,我们每天食用三餐,最好也要能保持有三次排便,在十二点前就有两次排便。另外一次,在下午或睡前都可以。一天如果是能保持三到四次排便,不仅可以排除体内宿便,还能确保吃进去的食用油、脂肪,不被回收到肝脏,藉以减轻肝脏负担。将大肠清除干净,而非把大肠变成累积废物的垃圾场或化粪池。
到底一天排几次大便才正常呢?如果按照吴先生的说法,只有一次便算是便秘,估计现在都市人90%以上都便秘。但一天3-4次大便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呢?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初俊认为,一般而言,保持规律的每天排便1次较为理想。从时间上说,一天24小时对人体而言是一个时间节律周期,养成每天定时的排便习惯,会使排便成为身体一种周期性、节律性的机能,从而使排便成为轻而易举、自然而然而得以完成,而不会成为人们的负担。
“当然有的人一天会排便3-4次,如果没有腹痛及大便成分的异常,也可视为正常现象。”李初俊表示,每天1次的排便足以排除肠道废物,没有必要人为地使排便增加至3-4次。因为对于没有养成每天3-4次的排便习惯者,机体没有生理性的排便条件反射,以致常无便意,排便成为负担,便秘可能日益加重。
浙江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福说:“健康人的排便频次有着非常大的变化,通常是每天3次到每三天1次。即使是排大便次数超过了此范围也不一定是便秘。真正的便秘应该是排大便频率少于每三天1次,同时还要有不适的排大便过程。包括排便困难、疼痛、费力、排便不尽感等。”
根据便便看身体健康每天一次,有便意的时候去洗手间,1分钟至2分钟内自然排泄出,感觉很通畅,没有残留便意,这就是“畅便”。畅便的典型特征就像某乳酸菌饮料广告中出现的那个香蕉的形状。数量为一个或一个半,约克,这样的大便最完美,而且正常便便一般不会臭,而且能再水中浮起。
颜色1、中等深度的棕色大便
整体上呈较浅的棕褐色到中等深度的棕色(消化过程中胆汁导致的颜色),以及甚至绿色(绿色蔬菜导致的颜色)都可以认为是正常颜色。非常暗的棕色大便则暗示着由于出血导致的潜在的严重肠胃状况。
2、暗红色或者暗黑色
有点可怕但是并不是一定是坏的征兆!查看一下:暗色或泛红的大便通常是跟食物或者药物相关。
3、绿色
绿色色调属于不常见但正常的颜色(包括痢疾的绿色。在消化的最后阶段,当食物过快地通过结肠时,会导致绿色色调)。绿色大便也有可能是绿色食物或药物造成的。
4、黄色,油腻,难闻的大便
大便中脂肪过多可能是由于吸收不良造成的,比如腹腔疾病,跟面包和燕麦片中的蛋白麸质有关。黄色大便有可能是由于胰脂肪酶的分泌减少或者往肠道输送胰脂肪酶的通道受到阻塞造成的。
5、焦黑,像焦油一样黑
这是危险的致命的出血的征兆(大量的消化血)。立即就医治疗!检查肠胃道上部出血:肠道,胃部或者食道。另外,黑色大便有时候只是由于铁元素补品,或者一包黑色欧亚甘草,一包黑色吉利豆造成的,并无危险性。
6、红色
如果大便中有大量的血迹,血丝,那么有可能是内部出血或者外部痔疮造成的,这意味着未被消化的血:包括肠胃道下部出血,比如大肠和直肠。这种情况下,请立即就医治疗。
红色大便也有可能是下列因素造成的:肠道出血,包括:憩室炎,肠道壁破裂。
7、浅灰色
这可以暗示肝脏或者胰腺问题,请及时就医治疗!如果你看到灰色,类似土壤的大便,这不仅暗示着肝脏问题,而且还可能意味着胰腺发炎或者感染。
8、浅色,白色或者土色的大便
则暗示着大便中缺乏胆汁。这可能但是胆汁输送管阻塞。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比如大剂量的碱式水杨酸铋以及其他抗痢疾药物。
形状1、粪便又臭又硬
表示自己应该反省饮食内容是否太过偏重蛋白质,或是压力过大。当肠道内的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过度增加时,乳酸菌群就会减少。这是因为肠道环境偏碱性,而菌所产生的物质又会使肠道的腐败状况更为严重,其中甚至还有致癌物质。
2、血便
血便可以是暗红色的全血便,也可是粪便中混有血液。血便多由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和结肠)出血引起,常见的疾病有:小肠的恶性肿瘤、结肠癌、结肠息肉、克隆病和美克耳憩室溃疡等。
3、糊状便
粪便呈成堆的糊状,多泡沫,或者像发酵的面团。病人便次多,伴有腹鸣、腹胀和大量排气(俗称“放屁”)。常见于发酵性消化不良。
4、溏便
这种粪便稀薄,不成形。病人便次较多,量较大,排便时先有腹痛,排便后腹痛消失,多在清晨或黎明前发生,故又称“黎明泻”或“五更泻”。常见于夜间腹部着凉引起的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亦称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5、脂肪便
大便量多,粪便表面有油滴,味酸臭。这种粪便提示脂肪有水解、消化、吸收障碍。主要见于患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的病人。
6、柏油样粪便
呈糊状,有血腥味,无臭味,外观乌黑色,表面有油性光泽,样子很像铺马路的柏油。这种粪便是上消化道(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的表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出血性胃炎和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
7、白陶土样粪便
呈灰白色,较松散,形状似制造白陶器的白陶土。这种粪便是胆道的内腔受阻或外壁受压,胆汁不能通过胆道进入肠腔将粪便染黄所致,常由胆道内肿瘤、乏特氏壶腹周围癌和胆管结石等疾病引起。
8、泔水样便
这种粪便就像淘米、刷碗、刷锅用过的“泔水”,呈水样,粪质少,混有不消化的食物。大便的次数多,量也大,无臭味或臭味较轻,排便时粪便常喷射而出。这种粪便常见于霍乱和胃泌素瘤等疾病。
9、洗肉水样便
粪便呈暗红色水样,就好像洗肉用过的水,量多,无臭味。主要见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肠炎。
10、硬球样便
粪便坚硬呈球状,酷似羊粪球样或卵石样,不易排出,见于便秘时。
11、果酱样粪便
颜色很像巧克力糖,呈糊状,形似果酱或做炸酱面时的炸酱,粪便中常含有崩溃腐败的组织碎片,有恶臭。这种粪便主要见于阿米巴痢疾。
12、海蓝色水样便
粪便呈黄绿色、米汤样或海蓝色稀水样,内含半透明蛋,花样或黏膜样物质,便次多,量大。发病前,病人常有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都有效的抗生素)的用药史。主要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排便掌握细节时间安心排便3-5分钟早上最容易出现结肠运动,起床后就上厕所,或者早餐后20分钟排便是最佳时间。
排便最佳时间为3-5分钟,且排便时不能有杂念或从事其它活动如看报等,因这样会抑制排便中枢并分散其所需的血流量,从而大大延长排便时间。
姿势大腿保持半屈一般来说,蹲便时,肛门周围肌肉放松、腹压增大,有助于顺畅排便。只能坐便时,马桶高度要以大腿保持半屈状态为宜,如身高不够,可在脚下垫个矮凳。
对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用力排便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最好选择坐便,排完起身要缓慢。
(麦乐园编辑整理自:健康时报、新浪健康、9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转载请注明)
若想了解更多大麦苗营养健康知识,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轮状病毒的流行及危害流行情况
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危害
轮状病毒感染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发病,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症状可持续3~9天。
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症状表现1、传播方式
主要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通过水源传播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由于轮状病毒在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自然灭亡,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孕产妇感染、医院内感染。医院里可通过护理人员造成轮状病毒感染的传播。
2、潜伏期
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一般在3天左右。
3、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性腹泻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腹泻物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不含血或黏液。症状可持续3—9天。除胃肠道症状外,近年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可引起许多其他疾病,有些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轮状病毒甚至可通过胃肠道屏障造成病毒血症。
1、提倡母乳喂养,适当地添加辅食。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食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奶瓶食具洗净煮沸后再使用,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采用防蝇罩,防止苍蝇、蟑螂叮爬食物。
3、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对集体儿童单位做好饮食卫生。
4、做好腹泻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5、疫苗预防。
6.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服用活性比菲乳酸菌和黄金乳浆,活性比菲可以帮助止泻,修复受损的肠道粘膜,帮助调节肠道内的菌群增加益生菌快速的分解肠道内的毒素和有害菌。从而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黄金乳浆能快速的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丰富的乳铁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免疫因子能快速的抵抗病毒,特别是轮状病毒,很好的预防手足口病,轮状病毒等疾病。
轮状病毒感染比例
在人一生中,感染轮状病毒A种会有这样的经过:第一次感染通常会产生症状,但是下一次的感染通常会是典型的无症状,因为免疫系统提供了部分的保护机制。所以,感染症状发生的比例于两岁以下的儿童最高,之后渐渐降低直到45岁为止。
虽然新生儿感染的机会很常见,但是通常都是温和的症状或是无症状疾病;最严重的症状都会发生在比较大一点的出生六个月到两岁的小孩,以及发生在有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的小孩身上。因为从童年获得的免疫力,大部分的成人对于轮状病毒并不易受到影响;成人发生的肠胃炎通常是因为其他病因而非轮状病毒,但是成人的无症状感染依然在社群中带有感染症的传染性。有症状的再感染通常因为感染了不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A种。
特别注意脱水症状
医生表示,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毒在3—5日后才最活跃,因此患者初发症状未必是腹泻,可能有发烧、咳嗽、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有的患者会每日便便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过,一旦出现脱水,就要引起注意。
1、观察体温
在腹泻病例中,由于饮食不洁而致使带有细菌、病毒或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体内引起的腹泻最为多见,称为“感染性腹泻”,占腹泻病例的85%左右。这类腹泻大都容易出现体温异常,表现为中度发烧(38.5度左右),发烧症状可能早于腹泻或在腹泻初起时出现。同时,患感染性腹泻的孩子还会表现为不爱玩、不愿吃东西、磨人、哭闹、无精打采等。对此,家长不必过于焦虑。但当孩子早于腹泻(或初起腹泻次数少时)出现高烧(39度以上)时,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及时就诊,以防病情凶险的中毒性痢疾。
2、观察精神状态
即观察腹泻的孩子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惊厥、抽风、昏迷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孩子在腹泻时常有的无力、疲乏、爱睡觉而易叫醒不同,是精神、意识障碍的表现。还有一种表现是喷射性呕吐,一说吐张嘴就喷呕出来,而不是恶心难受才呕吐,也不是用药后呕吐。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精神症状表现,要即刻就诊。
3、观察大便性状与次数
幼儿腹泻常见的是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黄绿色便或有少量粘液。每天腹泻5次左右,大便量不很多,无明显脱水现象。但如果便中带有血丝,或血水样便、或脓血样便,且每次便量较少,坐便盆不愿起来,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肠曲菌腹泻,或是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应立即就诊。如果孩子腹泻次数多,排便量大,就会使体内失水多,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诊输液,防止发生酸中毒。
4、观察有无并发症
孩子腹泻时出现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尿量减少,尿中有蛋白;四肢、尤其是下肢瘫软无力;呼吸不畅;皮肤出现皮疹、瘀斑等症状,往往是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应及时就诊。
误区一: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和痢疾一样。
事实: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的症状和痢疾、普通腹泻不一样,很容易混淆。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5岁以下宝宝,尤以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多见。它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所以叫也叫秋季腹泻。它的主要症状是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和腹痛;有些宝宝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但不含血或黏液,这点明显有别于细菌性腹泻。腹泻每天十到数十次不等,由于腹泻严重常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毒性代谢产物的释放增加,少数腹泻严重的宝宝可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导致死于脱水及严重的并发症(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病程一般可持续3~9天。还有些腹泻症状也很容易和轮状病毒腹泻混淆,后面的表格可以帮助你如何辨别。
误区二: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不会传染,所以宝宝生病期间还可以上幼儿园。
事实:轮状病毒有传染性,要做好预防。
轮状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生病的宝宝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易污染环境,有时可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因照顾宝宝的人双手不干净,污染奶瓶、玩具、奶制品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见。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卫生,喂宝宝前认真洗手,宝宝的用具、玩具、餐具经常清洗消毒;生病的宝宝应家庭隔离7天,粪便及时用马桶冲掉,沾过粪便的马桶、尿布彻底消毒,用漂白粉浸泡15分钟,搅动一下,马上清洗干净。
误区三:宝宝感染了轮状病毒,用抗生素治疗就可以。
事实:抗生素帮凶,病毒更嚣张。
很多父母觉得,夏季腹泻多为细菌感染性腹泻,用惯了抗生素、杀菌药,所以秋季腹泻也不例外。其实抗生素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无能为力,所以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研究表明,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愈此病,还严重危害宝宝健康。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反应外,还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皮肤粘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有益无害。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并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反而会加重腹泻。只有当宝宝出现脓血便(多为合并痢疾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时,医生才会主张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如果用药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再考虑更换另一种抗菌药物。
误区四:宝宝腹泻要马上使用止泻药,药劲越强效果越好。
事实:滥用止泻药会伤到宝宝,腹泻时最好用微生态调节剂。
许多家长一见宝宝发生腹泻,就马上使用止泻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发病初期,腹泻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和病毒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如果使用强效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
宝宝腹泻时可以使用一些微生态调节剂帮宝宝保持肠道健康。人体中存在很多正常细菌,如活性比菲乳酸菌等,数量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主要分布于肠道,是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正常细菌数量下降或比例失调,就会出现腹泻,腹泻又将进一步加重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是以比菲乳酸菌为主的正常活菌制剂,口服后可促进正常菌群恢复而起到治疗腹泻的作用。像活性比菲乳酸菌搭配黄金乳浆对宝宝秋季腹泻治疗效果较好。
当然,如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且出现脱水症状者,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止泻剂,像斯密达就是宝宝常用的止泻药。但有些止泻药不适合宝宝,比如痢特灵,——敏感性特别高,对宝宝潜在的威胁很大;易蒙停(洛哌丁胺)——5岁以下宝宝禁用;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2岁以下宝宝禁用;药用炭——禁止长期用于3岁以下儿童腹泻或腹胀。
误区五:腹泻时少上宝宝吃饭和喝水,否则腹泻更严重。
事实:秋季腹泻护理的关键是给宝宝补充水分,所以不能让宝宝禁食禁水。
轮状病毒对宝宝最大的威胁是水和电解质就会大量流失。因为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所以在护理和治疗上,只能是补充水和电解质。据统计,秋季腹泻引起的脱水90%以上属于轻度和中度脱水,仅10%属于重度脱水。对急性腹泻并发轻中度脱水的宝宝,治疗首选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ORS)。宝宝每腹泻一次,服ORS约50~毫升,起到防止脱水的作用。口服补盐液呈粉状,应按说明配成水剂分次喝下。给宝宝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勺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约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
如果宝宝有食欲,就应该继续喂养,母乳喂养的宝宝仍哺母乳;人工喂养的宝宝,应吃去掉乳糖的奶粉或1/2稀释牛奶;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吃稀粥等。这样才能保证宝宝有充足的体力对抗疾病。
误区六:输液是最好的补水方法,所以宝宝得了秋季腹泻让医生输液就可以。
事实: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不一定要输液。
静脉输液只用于重度脱水,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父母切不可随意向医生要求输液治疗。因为滥输液不仅会增加宝宝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有时会发生输液反应,导致病情恶化。输液会影响导致宝宝7天不发育,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
误区七: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就可以%预防秋季腹泻。
事实:轮状病毒分不同的类型,疫苗的有效率能达到60%~70%。
不是说宝宝服了这种疫苗父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宝宝的抵抗力是不同的,抵抗力低下时,用了疫苗也可能会发生病毒感染。所以,平时的预防措施还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轮状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疫苗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亚型,目前疫苗的覆盖率为60%~70%。这也是少数宝宝服用了疫苗后,仍患秋季腹泻的原因之一。
因为5岁以下宝宝感染率非常高,尤其是三岁以下宝宝,因此疫苗的接种期应该在四个月到三岁。三岁以下推荐每年服用一次,3-5岁的宝宝服用一次就行了。五岁以上的宝宝就不再推荐了。
误区八:秋季腹泻只发生在秋天。
事实:秋季腹泻在全年都可能发生。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在9月到3月最容易出现,但不是秋季特有的。因为是轮状病毒在全年的任何一个月份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有很多宝宝在夏天也会被感染。父母不要放松警惕,一但宝宝出现腹泻,医院化验,才能知道是哪种腹泻,好对症护理。
必慧龙帮助宝宝建立强壮的身体,对抗轮状病毒,宝宝健康,妈妈开心。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