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耳穴压豆法通过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种子、磁珠或药丸等贴压耳穴、刺激耳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等疾病的目的。
一、常用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下脚端(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对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痛经等。
子宫(精宫):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主治月经不调、白带、痛经、阳痿、遗精等。
神门:在三角窝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前。主治失眠、多梦、炎症、咳喘等。具有解毒、镇静、止痛的功效。
下屏尖(肾上腺):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昏厥、咳喘等。
脑(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智力发育不全等。
屏间(内分泌)在内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
膀胱:在对耳轮下脚下缘,大肠穴直上方。主治膀胱炎、尿闭。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小肠穴直上方。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腰痛、失眠、眩晕、耳鸣等。
肝:胃穴与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肝气郁结的病证,如胁痛、目疾、月经不调等。
脾: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胃痛等。
心:在耳甲腔的外上方。主治消化不良、腹胀。
肺:在心穴的上下外三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部上尖端处。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等。
升压点:在屏间切迹下方。主治低血压、虚脱。
二、耳穴压豆的适应证
各种疼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腰腿痛、肩周炎、肢体麻木;五官、胸腹、四肢等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
各种炎症: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
各种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
辅助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遗尿、癔症等;或催产、催乳;或戒烟、减肥、戒毒等。
其他:针刺麻醉(耳针麻醉);处理输血、输液反应。
预防:感冒、晕车、晕船。
三、耳穴压豆的禁忌证
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病)及伴重度贫血者不宜采用。
处耳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采用。
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宜慎用。
四、耳穴压豆护士注意事项
操作前正确评估压豆者的饥饱状况,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状态下,不宜立即进行,操作前应适当休息;对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刺激时手法不宜过强应尽量选用卧位,对初次接受耳穴压豆疗法或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一般耳穴压籽每次贴压后保持3~7天。夏天出汗多,贴压耳穴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天更换一次,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自我按压已贴的耳穴,最少每穴每次按30下,每天3次。自我按压时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
五、耳穴压豆法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胶布过敏反应表现为被贴耳穴部位皮肤发红、发痒,对胶布过敏者,可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
2、感染患者在接受耳穴压豆疗法后如耳廓皮肤出现炎症或冻伤者,应及时去除胶布,中止治疗,局部肿胀或表皮溃烂者涂擦甲紫溶液,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医院就诊。
3、磁珠过敏选用磁珠贴耳时,采用磁体不宜过大过小,磁场强度不宜过强,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局部灼热或刺痒等不良反应。若持续分钟不消失时,可将磁体取下,即可消失。
4、疼痛治疗初期耳穴周围可能会有微痛,部分患者甚至会影响睡眠,这种情况可能会维持几天,适应后症状会消失,无需处理。
5、其他如患者出现胆、泌尿系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发作等,应配合医生做应急对症处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其中方剂剂量请咨询专业医师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