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为特征,临床症状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肿大和出血。雏鸭如患本病有较高的死亡率,在新疫区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养鸭业的主要危害疫病之一。
1.病原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鸭肝炎病毒:1型病毒主要引起3周龄内雏鸭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2型肝炎病毒较少见,所引起肝脏变化与1、3型病毒相似。3型病毒肝炎也称变异株,据国内报道,我国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是1型鸭肝炎病毒。
本病毒能在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和鸭胚细胞株中培养增殖。
鸭病毒性肝炎在自然条件下,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污染的雏鸭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在潮湿的污染粪便中能存活1个月,对一般理化因素也有较强抵抗力,在37℃条件下可存活21天,该病毒对各种消毒药敏感。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1~3周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3~5周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相对较轻;成年鸭不发病,但可带毒和排毒,成为传染源。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详见图
1-1~图1-5
3.防治措施
(1)严格消毒
鸭场要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并付诸实施,这是防控本病的基本措施。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发病场购入雏鸭,这是预防从外界传入疾病的重要措施,做好入场人员、孵化室、育雏室、饲养用具、垫料、场地的卫生消毒工作,并做好雏鸭的隔离饲养,供给充足营养全价的饲料及清洁饮水,以增强抵抗力。在发病期,严禁放牧。
(2)免疫接种
用鸡胚化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成年种鸭开产前1个月注射,每只1毫升,间隔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可维持6~7个月。注射过疫苗的母鸭所产的蛋,含有抗体,孵化出雏鸭的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这样可以保护雏鸭在最易感日龄免受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感染。
未经免疫母鸭所产蛋孵化出的雏鸭无鸭肝炎病毒母源抗体,在1日龄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0.5毫升。
(3)治疗
对受到病毒威胁的鸭群,在发病早期经皮下注射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0.5~1毫升可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同时,在饮水和词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补充充足的维生素,添加保肝护肾的中药,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二)鸭瘟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高热、流泪、两腿麻痹、腹泻,部分鸭头颈肿大,故又称“大头瘟”或“肿头瘟”,主要病理变化特征是病毒引起广泛性血管损伤,导致组织出血,体腔溢血和消化道黏膜出血、坏死,淋巴组织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化性变化。鸭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鸭群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严重的甚至威胁养鸭业的发展。
1.病原
鸭瘟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鸭疱疹病毒I类的鸭瘟病毒。本病毒对热和普通消毒药都很敏感,在56℃用药10分钟或80℃用药5分钟可灭活,常用消毒药物均可迅速杀死病毒。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鸭瘟病毒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敏感,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敏感,北京鸭次之。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发病率较少。本病的发病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节流行较为严重。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详见图2-1~图2-10。
3.防治
鸭瘟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本病依赖于平时的综合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必须采用早、快、严、小的扑疫原则,紧急防疫应一只鸭用一只针头,各类消毒药应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1)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有鸭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和鸭瘟鸡胚化弱毒苗,雏鸭20日龄首免,首次免疫4~5月龄后加强免疫一次,种鸭每年免疫两次,产蛋鸭在产蛋前和停产期进行免疫接种,免疫
后一周可产生强大的免疫力。
(2)隔离消毒
一旦发生鸭瘟,鸭群应严格封锁和隔离。
(3)病鸭、可疑病鸭一律做无害化处理
(4)对选留下来的鸭用2~4倍剂量的鸭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加强免疫,接种1周后死亡停止。
(5)被病毒污染的饲料经高温消毒,饮水消毒用百毒杀、消毒王、抗毒威等按各自比例配制,污染的场地,垫料、用具等做全具清理并严格消毒。
(三)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致病性血清亚型毒株引起的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是两腿发软,共济失调,拉黄绿色稀粪,头、下颌、颈等皮下水肿,眼结膜潮红、出血,鼻腔黏膜充血、出血,头颈扭曲,有呼吸道症状,母禽产蛋量下降。病理变化以消化道黏膜、心肌、心内膜充血、出血为主。本病常引起鸭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
鸭禽流感是由禽流感某些致病性亚型毒株引起的,禽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正黏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鸭禽流感主要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而弱毒禽流感在鸭中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可带毒排毒。
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6°用药30分钟、60°用药10分钟65~70℃用药数分钟即丧失活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强;一般消毒药对流感病毒均敏感,很快便可杀死禽流感病毒。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鸭表现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两腿发软、头颈部肿大、流泪,后期眼角膜混浊、失明,病鸭流出带血鼻液,拉黄白色或黄绿色带黏液稀便,母鸭产蛋率下降及呼吸道症状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详见图3-1~图3-10.
3.防治
本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控制本病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加强管理,提高鸭机体的抵抗力,加强卫生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特异性抵抗力。做好隔离工作,防止病原入侵。目前,在疫区普遍使用禽流感H5N1Re-4灭活油苗,首次免疫7~10日龄、2月龄第二次免疫、产蛋前15~20天进行第三次免疫,以后每隔半年或在鸭停产时再免疫一次。
(四)鸭黄病毒病
鸭黄病毒病又称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鸭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临床特征为采食量急剧下降,并伴随着产蛋量骤降,其病理特点为卵巢出血、萎缩、破裂;肝脏肿大,有白色针尖样坏死;脾脏肿大。是近年来蛋鸭集中区流行的一种新病,给蛋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原
鸭黄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该病毒可在鸭胚、鸡胚、鸭胚成纤维素细胞系中繁殖,经继代后可以起胚体死亡和细胞病变,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往往是一舍内一栏或少数几栏首先发病,1~2天后发展到整栋鸭舍并迅速蔓延至鸭场的其他栋舍;另外,黄病毒属的大部分成员可经虫媒传播,特别是蚊虫传播。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发热,减食,产蛋减少,腹泻,瘫痪。病程:产蛋鸭为10~14天,雏鸭7~10天。病鸭出现发热、羽毛蓬松、畏寒、采食量下降、产蛋率骤降、腹泻和瘫痪。
3.防治
通常采取隔离和消毒进行防治。对场地和循环使用的蛋筐要进行消毒。发病时投喂抗菌药,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康复鸭卵黄抗体注射治疗,同时投解热药+抗菌药+糖+维生素饮水。目前,生物安全措施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地域性隔离和养殖模式的转变。
(欢迎广大蛋鸭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