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扎霍乱子
TUhjnbcbe - 2021/7/29 22:09:00

昔日雁北及内蒙古西部人,因胃肠不适引起的全身反应皆称“霍乱子”。霍,古义指迅猛,统一来看,就是发病急速的危症。

霍乱子的特点是手足发冷,头疼脑热,呕吐腹泻,似感冒而非感冒,发病急痊愈得也快。

根据恶劣程度,民间把“霍乱子”分为三个等级:“霍乱子”“急霍乱子”及至“滚心霍乱子”。

此外,因风寒,引起的急速胃肠不适,人称“冷阴霍乱子”;若因受热引起的急速胃肠不适,则叫“热结霍乱子”。

儿时,我常因吃东西冷热“结住了”(雁北方言),或者吃的太多一下子消化不良,就会出现肠胃胀气、腹泻呕吐、手脚冰凉、浑身虚弱的症状。这时姥姥就说我得了霍乱子了,想痊愈只有扎针放血一条道了。于是慌忙找出绣花针、布带子、卫生纸,准备给我施法了。扎针的过程是:挽起袖子,用手从大胳膊上使劲往下摍(sua)。等到发凉的血液被摍到手上,找根布袋子勒住手腕,再将血液捋向指尖,然后用绣花针在指甲上端的皮肤上轻轻一刺一挑(有时扎之前还会在指尖上轻弹几下),暗红色的血液就会像颗珠子一样渗出(如无病,血则鲜红;有时血稀而流,叫“血害了”),病情很快就会好转。

针刺放血,雁北民间称“扎霍乱子”,其法普遍流行于有老人的家庭。一般小孩只扎大拇指、食指、小拇指。然后把指血抹在扫炕扫帚的把上,放在家门口,意即让风把病吹走,以求小孩儿早日痊愈。

大人,如果难受得厉害,就需要在十个手指上都放点血。用不了多久,病人的手脚就会逐渐温暖起来,肚子里淤积的冷气也会随着打嗝或者排便慢慢排出,症状便逐渐消退。

至今大同城里的药店都能买到扎霍乱子的专用针。针头是三棱的,比绣花针好使多了,一挑就出血。去年我托人从大同快递了几枚,现在给自己扎霍乱子,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摍下血来用二郎腿夹住手腕,用这种针一挑,血就出来了。

我小时候最怕扎霍乱子,原因不言而喻。为了使我顺从,家里大人想尽了办法。给毛票,给零食,或讲故事分散注意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针,须臾便结束了。哀嚎哭闹自然是常态,但在中国人人都能理解。如果在美帝那里,哼!一经邻居告发,家长是要蹲班房吃牢饭的。

七十年代,我在内蒙古农大读书时,一天在学生食堂吃过晚饭,立时感觉胃里翻江倒海,但想吐又吐不出来。时冷时热,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冷汗频出,浑身无力。我立即想到这是“急霍乱子”的症状,于是求同学帮忙,用缝衣裳的针给我扎指尖放血。但同学们都见识浅薄,甚至有人觉得此乃乡间迷信之举,形同巫术,无人肯帮忙,敢帮忙。于是我努力尝试自己扎,但没有成功。实在没有办法,就打算上床睡觉,想着睡一觉可能就好了。结果躺在床上感觉更加不堪,手脚冰凉,心跳也越来越快,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个多小时,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央求同学去女生宿舍叫一个乌盟籍精于此术的人过来。

须臾,一个家住卓资山的女同学急如星火地跑过来了。她在农村当过几年赤脚医生,一进门就帮我摍胳膊、捆手腕、捋手指,然后让我闭眼、忍痛,遂开始大胆下针。那天她扎出来的都是黑血。扎完我躺下半个时辰,全身的症状便缓解了。

扎霍乱子的传统偏方究竟有何科学依据?估计无人能够说清。记得七十年代,我曾向一个大夫询问针刺麻醉的科学依据,他说:“科学是没有的,但我们有毛泽东思想!”

刮痧也是雁北民间流行的一种简易急霍乱子疗法,适用于夏秋间因中暑或感秽浊而见的头眩、胸闷、恶心、肢麻、吐泻等症。其方法多是用光边瓷器(或光边铜钱等)蘸香油等轻刮颈项、胸背、肋间等处,刮至皮肤呈红黑色为度。如上述的霍乱子,还可用蘸水刮或揪“后燕窝儿”(即颈扣处),最好的作法是用木梳蘸水刮脊背,刮红、刮黑紫,甚至刮出“燎泡”(即洇血泡)。胸脯憋痛叫"脯子憋",也是刮前胸。

拔火罐,又称“拔罐子”,是雁北民间流行的另一种急霍乱子简易疗法。找一大小适中的小罐或玻璃瓶,点燃棉球或纸片,有时就是燃烧着的火柴梗,扔到罐中,再扣放到患者施治的部位,利用热气排出罐中空气而形成的负压,罐就能紧紧地吸附在皮肤上,将秽浊之气吸(拔)出。

后来才知道,民间所说的霍乱子就是胃肠型感冒。针扎放血、拔罐刮痧都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霍乱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景岳全书》记载:“霍乱一证,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宁而挥霍撩乱,故曰霍乱。”

霍乱这种疾病在中医的定义非常广泛,中医学中所称的霍乱是指夏秋之季,感受时行疫疠,疫毒随饮食而入,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临床以腹泻、呕吐、排便失禁为特征的疾病。霍乱发生数小时后,患者就会出现脱水的病症。有些严重的霍乱患者还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伴随症状,如肌肉痉挛、低血钾血症等。因其发病骤急,病变起于顷刻之间,挥霍乱,故名霍乱。

中医所谓的霍乱用现代医学定义应该叫做病毒性肠胃炎,常由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古人不知病源,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副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

而医学界所称的霍乱,则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可引起爆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因为霍乱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所以在医学界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应当被隔离。

西医所谓的霍乱,主要症状亦为胃肠道不适,在后期引进西方医学名词的过程中,cholera因为读音相近,被译为霍乱,这造成了误解的根源。

霍乱子是个筐,甚也往里装。雁北乡民没有医学知识,昔日有病无钱看,医院送,通常采用扎针放血、刮痧、拔火罐的办法,只有条件稍好些的才看中医,抓草药。他们分不清心绞痛、肠梗阻、阑尾炎、胃穿孔,即便病人疼的满炕打滚,也一言以蔽之“滚心霍乱子”。许多人遽然离世,问家人死于何病?皆曰滚心霍乱子。

但土方医疗,见证着雁北人的生活沧桑和生存历练,透视着智慧的雁北人不怕贫穷、与不良生息条件抗争的勇气。

现在笔者不怕贻笑大方,想班门弄斧地说一下自己对扎霍乱子之所以有效的猜想:当吃饭时呛了风,俗话说“结住了”,其实是因为肠胃内多余的气体影响了正常的食物消化,导致由动脉流来的含氧血液不能高效提供消化食物的能量,因而使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运行变慢,四肢末梢含氧量低的静脉血不能及时流回心脏,在手脚淤积,缺氧时间长了便变成颜色越来越暗红的血。扎血其实是排出了四肢末梢的低氧血,促进血液循环系统恢复正常的运行速度。

本人还认为,无论针灸、放血、刮痧、拔火罐,都能给人体造成创伤,引起免疫系统的警觉。在激活免疫系统,修补人体组织时,病灶也得以修复。其实盛极一时的“鸡血疗法”,真的有人受益,但百人只要有一人过敏致死,此法便必须禁绝。

其实人类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自愈,面对那些可以自愈疾病,中医药充其量只起了一个心理暗示作用。扎霍乱子说到底就是一种安慰剂。

扎霍乱子至今仍在晋蒙民间流行,关于它的起源,我找不到相关资料,希望有懂蒙古族文化和历史的学者来解答。我个人的感觉这种治疗非常类似于欧洲的放血疗法,考虑到元朝统治时期正好是欧洲放血疗法盛行的时期,很可能是那个时代的遗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扎霍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