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必要作为一种特别食品来对待。
文│云无心编辑黄琳
健身能量补充饼干减脂代餐
减肥,几乎是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需求。“管住嘴、迈开腿”的基本原则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嘴上。所以“不需要运动、不需要节食,躺着就能瘦”的各种“减肥饮食”自然具有极大的市场号召力。
代餐,或许是其中最吸引人的。过去几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代餐品牌,无不以“快速减肥,躺着就能瘦”为卖点。另一方面,许多“健康科普”则痛心疾首,指出这些代餐的种种缺陷甚至“危害”,称之为“忽悠”。
代餐食品,到底咋回事?
何为代餐食品?
顾名思义,代餐食品即用来代替常规餐食的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婴儿配方奶粉、军队使用的“单兵作战口粮”,就是典型的“代餐食品”。在国外,最著名的代餐soylent当初就是为懒得去吃饭的程序员们设计的“成人配方粉”。
不过,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代餐食品”基本上都是针对减肥的。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团体标准《T/CNSS-代餐食品》,也说明该标准针对的是“适用于控制体重的成年人群的代餐食品”。
这也造成错觉:代餐食品,就是一种新型的“减肥食品”。然而,这只是“代餐”概念的部分含义而已。在营养协会的那个团体标准中,“减肥代餐”分为两类:一是“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要,代替一餐或两餐,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食品”,即代餐食品;另一类是“代替一餐或两餐中部分膳食”的,称为“部分代餐食品”。
需要指出的是,“团体标准”并不是国家强制标准,只对愿意执行的企业有效。它所体现的,是行业内的一部分企业对该产品的认知。
据此而言,“代餐食品帮助减肥、且不需要运动、不需要节食”的说法,其本身并没有大的问题。
减肥靠什么?
减肥的核心是造成“能量负平衡”,也就是“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从科学数据来看,造成千卡的能量负平衡,大约能够减掉一斤体重——不管是什么食物,也不管如何运动,这个关系大致都能成立。
运动确实不是减肥的“必需”,依靠运动来增加能量消耗,也比大多数人想的要难——对于普通人通常的运动量,1个小时消耗千卡已经相当不易。也就是说,在保持饮食不变的基础上,每天中等运动量1个小时,坚持一周大概也就能减掉1斤。而如果运动完之后稍微增加饮食摄入——比如喝一杯奶茶,那么差不多可以抵消掉运动的作用。
通过控制饮食中的热量摄入的减肥,则是可行的。想要一周减一斤,相当于每天要少吃千卡——一般人每天摄入的热量大约千卡,也就意味着每天的实物量要减少四分之一。
重要的是,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毅力来减少食物——即通常所说的“节食”,不仅会“饿得慌”,还会影响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摄入,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这样的减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代餐食品救世主
代餐的价值在于,通过一定程度的营养搭配,在满足基本营养需求和饱腹感的基础上,控制热量的摄入。“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是通过调配或者添加食物中的微量营养成分;而“满足满腹感”的同时“控制热量”,则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来实现。
也就是说,跟常规食品相比,设计合理的代餐食品能够实现三个目标:营养密度更高一些、饱腹感更强一些、热量更低一些——对于减肥,这三点特征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有价值”“有帮助”并不意味着神奇效果。而对于市场来说,支付意愿强的消费者期望的是“疗程式减肥”,也就是“吃X周,就能减掉XX斤”。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配方设计上牺牲了“合理营养”,加大膳食纤维、添加可能腹泻的成分,并通过“只吃代餐以及少量其他低热量食物,并大量喝水”的方式在短期内实现很大的“能量负平衡”,从而快速减重。这样的产品和减肥方案,通过“高价格、高利润”的电商、微商以及直销渠道去推广,很容易出现“爆款”,对于投资者和品牌运营商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这样的减肥方式不符合健康理念,“快速减肥之后再反弹以及影响健康”的问题也会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到。
营养学界对此进行了批驳和质疑,但往往避开了问题的核心,即不合理的减肥方式,火力集中在“不合理减肥方式”的载体——代餐食品上了。
实际上,“代餐食品”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必要作为一种特别食品来对待。它的价值是让我们更好地实现既“保障营养均衡”又“控制热量”,而且没有那么饿,所以更容易长期坚持。然而,它本身并不能做到“全面营养”,再加上口味单调乏味,也难以长期作为正常饮食。而通过“短期豁出去”的疗程式减肥,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减肥成果就无法保持,也就毫无价值。
总而言之,代餐食品不是减肥的救世主,也不是忽悠人的“智商税”。它只是一种营养组成更为全面合理的方便食品而已。如果把它纳入到日常饮食中,用来代替一部分“热量较高、营养密度较低”的食物,那么它可以成为减肥的帮手——记住,也只是帮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