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经常有人说自己“湿气重”,
要求“拔罐祛湿气”,
所以,
小微今天就跟大家
聊一聊
那些年一直被误解的“湿气”。
一、“湿气”、“湿邪”和“湿证”
“湿气”与“湿邪”都是中医的专业术语,既然是专业的,那我们就应该专业地了解。
所谓“湿气”是用来指代天气、气候的湿度,比如气候潮湿,与其相对的是“燥气”,就是气候干燥。
中医认为人的疾病与气候息息相关,如果一段时间气候湿度大,或长居水湿地域之人,则湿气容易进入体内,产生“湿邪”,进而出现身体乏力酸痛、食欲减退、腹泻等“湿证”的症状。
“湿气”是中医关于气候湿度的术语,“湿邪”是中医病因术语,“湿证”是中医诊断术语。
另外,中医书籍里还有“湿浊”、“湿毒”等等的名称,但其内涵目前未形成共识,故这里就不多介绍。
所以,以后我们要说“湿邪重”,而不是“湿气重”。
二、“湿”分内外
1、外湿:因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或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中作业,或空调房内时间过长,缺乏锻炼,湿气进入体内,产生“湿邪”,出现“外湿证”。
症状多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困倦、关节肌肉酸疼、湿疹等。
2、内湿:因饮食不调,素体或久病脾虚,或夏日喝冷饮,食用雪糕及冰冻水果,或熬夜等,导致湿气内生,产生“湿邪”,出现“内湿证”。
症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痞闷、大便稀溏等。
湿邪的产生,根本是水液代谢异常。
中医认为正常的脾胃功能对水液代谢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祛湿首要护脾胃。
长期进食无规律,或一餐饿一餐过饱,或嗜食肥甘厚味、贪凉饮冷等,都会损伤脾胃,其中,尤以规律为最重要。
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年轻时加班学习工作多,不能按时吃饭,此时可以备点零食,到饭点少量吃点。
另外,岭南湿气重,回南天时间长。可以进行食疗,也能有很好祛湿的作用。